纳拉姆布埃纳巨龙属
纳拉姆布埃纳巨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垩世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脚下目 Sauropoda |
演化支: | †泰坦巨龙类 Titanosauria |
演化支: | †岩盔龙类 Lithostrotia |
属: | †纳拉姆布埃纳巨龙属 Narambuenatitan Filippi, García & Garrido, 2011 |
模式种 | |
帕氏纳拉姆布埃纳巨龙 Narambuenatitan palomoi Filippi, García & Garrido, 2011
|
纳拉姆布埃纳巨龙属(学名:Narambuenatitan)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岩盔龙类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南美洲。
在白垩纪晚期,泰坦巨龙类是南方各大陆的优势草食性恐龙,但大部分物种的化石材料不完整、破碎,因此难以确定泰坦巨龙类的内部演化关系。近年在南美洲发现的许多新物种,有助于建立、厘清泰坦巨龙类的内部分类、演化关系。
发现与命名
[编辑]正模标本(编号MAU-Pv-N-425)是一个不完整的身体骨骼与头颅骨,是个亚成年个体,包含以下部位:左前上颌骨与左上颌骨、脑壳、左右方骨、前段颈椎、颈部肋骨的碎片、后段背椎、三个胸部肋骨、11节前段尾椎、6节中段尾椎、2块尾椎的横突、2块破碎的尾椎脉弓、左侧胸骨、右侧肩胛鸟喙骨、左肱骨、左尺骨、左右耻骨、左肠骨的接邻耻骨部位、右坐骨的近端部位、以及不完整的左股骨[1]。
化石是在2005年到2006年发现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内乌肯省,属于内乌肯群(Neuquén Group)的阿纳克莱托组(Anacleto Formation)地层,地质年代相当于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早中期[1]。
在2011年,阿根廷古生物学家列奥那多·菲利皮(Leonardo S. Filippi)等人将化石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帕氏纳拉姆布埃纳巨龙(N. palomoi)。属名意为“Puesto Narambuena的泰坦”,是以化石发现处为名;titan则是泰坦巨龙类与其近亲的属名常见字根。种名则是以发现化石的Salvador Palomo为名,他是当地博物馆的技术人员[1]。
体征
[编辑]研究人员在命名纳拉姆布埃纳巨龙时,列出许多自衍征。额骨构成颧上窝的大部分前缘、额骨的侧边与眼眶上方处缺少骨突与隆起、上颧骨前方与顶脊的交会处具有骨板、后段背椎的侧腔后缘是明显突出部、后段背椎的棘前椎板末端较大、后段背椎的神经棘的侧边较大、后段背椎的椎骨前关节突呈肾脏状、后段背椎的椎体横突对与骨突横突上部的后方有多个气室空间、前段与中段尾椎的神经棘前背侧曲线逐渐变低、中段尾椎具有修长的椎骨前关节突与神经弓[1]。
分类
[编辑]研究人员在命名纳拉姆布埃纳巨龙时,比对其他21个近亲物种的特征,而将牠们归类于岩盔龙类演化支,不属于真泰坦巨龙类;而纳拉姆布埃纳巨龙、沉重龙、真泰坦巨龙类互为姊妹分类单元。纳拉姆布埃纳巨龙、沉重龙的共同特征是中段尾椎神经棘向后延长,不同处是纳拉姆布埃纳巨龙的前段尾椎缺少下椎弓突与下椎弓凹[1]。
在相同研究中,也确定博纳巨龙的分类位置,属于萨尔塔龙亚科[1]。
巨龙形类 |
| |||||||||||||||||||||||||||||||||||||||||||||||||||||||||||||||||||||||||||||||||||||||||||||||||||||||||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英文)Leonardo S. Filippi, Rodolfo A. García and Alberto C. Garrido. A new titanosaur sauropo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orth Patagonia, Argentina (PDF).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11, 56 (3): 505–520 [2012-07-22]. doi:10.4202/app.2010.0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