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湾屠房
22°21′34″N 114°06′51″E / 22.3595°N 114.1141°E
荃湾屠房有限公司(英语:Tsuen Wan Slaughterhouse)是香港一所私营的屠房,位于新界葵青区永顺街,于1983年开始启用。虽名为荃湾屠房,但因所在位置在德士古道以南,所以属于葵青区范围。荃湾屠房占地1公顷,其持有的牌照准许每日屠宰量为3,000头活猪。
历史
[编辑]1979年香港政府以特殊用途契约的方式,将一幅土地批予由一间五丰行投资持股量少于30%之荃湾屠房有限公司(Tsuen Wan Slaughter House Limited)营办荃湾屠房。这幅土地面积为1公顷,共建有两座大楼,分别为牲口栏及屠宰场,并设有污水预先处理设施,屠房西面临海整个范围为蓝巴勒海峡避风塘,东临荃湾华人永远坟场,北靠加德士油库,远离民居,于1983年开放启用,每日屠宰猪只约2,100只,占香港约32%鲜肉消耗量。其后,政府把契约年期延长至2047年6月30日,该契约并无条款授权政府当局提早终止契约,如政府当局在契约期满前,以土地须用作其他公共用途为理由收地,经营者可根据有关条例获得法定赔偿。
1993年2月五丰行基于商业因素向市政总署提出计划集中在荃湾屠房处理烧种猪的交易和屠宰工作,此举使长沙湾屠场每日屠猪量减少1,000头。
环境滋扰
[编辑]背景
[编辑]荃湾屠房于1983年启用,同年7月,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屠房北面油库所在地重新划作住宅发展之用,由新世界发展建成海滨花园。两者最接近距离仅120米,按香港城市规划指引,屠房与住宅的缓冲距离最少应保持200-300米;荃湾屠房于每晚8时至午夜屠宰生猪,其臭味及噪音传至荃湾海滨花园,令居民难以入睡,而荃湾路及青荃路交界由于空气不流通,加上有大量运猪车辆驶经及猪只在屠房中的臭味在该处积聚,故此臭气薰天,直至深夜仍然未散。自海滨花园于1989年入伙后,居民不断投诉屠房的运作产生难闻气味和噪音,并要求屠房尽早搬迁。根据行政局在1991年通过的都会计划选定策略,荃湾屠房被列为“选址不当的政府、团体或社区设备及公用设施”,长远来说应予搬迁,当局曾分别在1988年及1995年试图迁移荃湾屠房,但两次计划均告吹。
审计署署长在2001年3月发表的第三十六号报告书提到由上水屠房集中处理屠宰牲口工作的可行性,但当局解释有需要保留荃湾屠房作为另一间屠房,以应付未能预见的情况。荃湾区议会委托顾问进行《荃湾屠房之环境影响、环境改善及实体处置问题研究》,于2002年5月完成研究,发现荃湾屠房设施已过时,政府长远应考虑搬迁荃湾屠房,并把屠场改建为政府部门总部大楼[1]。
消减措施
[编辑]食物环境卫生署和环境保护署一直密切留意荃湾屠房运作时产生气味及噪音的投诉,但调查显示,屠房发出的气味及噪音均没有超出《空气污染管制条例》(第311章)及《噪音管制条例》(第400章)所规定的上限。
虽然荃湾屠房发出的噪音和气味没有超出法定上限,但由于海滨花园居民的关注,屠房的管理层实施消减噪音及气味的措施,包括:
- 由内地入口生猪在运往屠房前,先在上水屠房进行冲洗;
- 猪只运抵屠房后15分钟内用水冲洗,以减低发出的气味;
- 每次卸下猪只后,彻底清洗生猪接收处;
- 每日彻底清洗所有猪栏至少8次;
- 每更工作后,立刻清洗屠宰大堂、发货台及废物贮存区;
- 遮盖面向海滨花园的大部分通风口以减低传出的噪音及气味;
- 屠宰时关闭所有面向海滨花园的窗户;及
- 运载猪只的车辆须绕道而行,避免驶经海滨花园。
2001年荃湾屠房的管理层根据环保署及食环署的意见采取了更多改善措施,包括:
- 在猪栏面向海滨花园一面的选定空间,加装窗户;
- 使用漂白粉清洗屠房消减气味;
- 委托顾问公司为污水设施提供维修及保养服务;及
- 安装以脚踏操控的冲水系统清洗猪只屠体减少污水量。
由于荃湾屠房采用“开放式”设计,无法像上水屠房般加装臭味控制设施,但以上的改善措施已有效控制荃湾屠房运作时所产生的滋扰。
邻近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立法會CB(2)154/03-04(04)號文件:荃灣屠房造成的滋擾 (PDF). legco.gov.hk. 2003-10-28 [2010-02-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6)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