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伊·福克斯面具
盖伊·福克斯面具(Guy Fawkes mask),又译盖伊·福克斯面具,是根据盖伊·福克斯的面容加以风格化而描绘成的一种肖像。这位火药阴谋计划中最著名的成员曾于1605年企图在伦敦炸毁上议院但未成功。长久以来,焚毁戴有盖伊·福克斯面具肖像的人偶已成为盖伊·福克斯之夜的庆祝活动之一。
插画家大卫·劳埃德将盖伊·福克斯的脸部肖像设计成有着特大的笑容、透红的双颊、开开往上翘的八字胡、以及下巴上有着细细尖尖垂直胡须样子的风格。1982年所出版的《V字仇杀队》漫画以及2006年所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将这样风格的肖像用作为故事情节的主要元素,使得该肖像已然成为各式各样抗议活动的象征。自其在网络论坛上出现之后,网络骇客组织团体“匿名者”便在2008年的占领运动“Chanology 行动”中使用这种风格的面具肖像,也曾在世界各地其他的反政府、反体制的示威游行中使用过,使得该面具成为众所周知匿名者组织的象征符号。
起源
[编辑]在早期的时候,人们借着焚毁那些不受欢迎之人的肖像来纪念1605年的火药阴谋事件。直到了18世纪末,开始出现有英国孩童带着有古怪面具的盖伊·福克斯人像在街上讨钱的传闻[1],于是11月5日就逐渐成了大家所熟知的盖伊·福克斯之夜(现在许多人倾向称其为“篝火之夜”)[2]。1864年出版的《詹巴斯的时日之书》曾这样描述:[3]
“英格兰各地纪念火药阴谋事件的普遍形式是以可取得的衣料将稻草人盛装打扮成如同罪犯般(通常头的部分只是顶纸帽,由仿造缎带般的细纸条所结成并涂上颜色),然后将其放在椅子上游街示众。到了傍晚,再极其庄严地将其烧毁在巨大的篝火中……”
到了1980年代初,通常于每年秋天在英国卖给孩童或随着漫画免费发送的廉价硬纸板或纸张所做的盖伊·福克斯面具已逐渐变得愈来愈少用[4][5],取而代之的则是万圣节面具。作家艾伦·摩尔后来评论说:“……当盖伊·福克斯的形象显然正从英国人物肖像的历史记录中被逐渐抹去时,我们竟能在此时将其重新保留下来并加以延续,这是何等有趣的事!”[6]
《V字仇杀队》
[编辑]在1982年出版的《V字仇杀队》系列漫画以及2006年所改编的同名电影中,主角都戴着一副盖伊·福克斯面具。这部由艾伦·摩尔所著、由大卫·劳埃德图绘大部分插画的漫画系列“主要是讲述在未来反乌托邦的英国,一位维安斗士努力摧毁一个极权主义政府的故事。”[7]在发展这个故事构想时,劳埃德在随手记下的笔记中写道:“我们为什么不将他描绘成复活的盖伊·福克斯,并且身披斗篷,戴着一副由混凝纸浆做成的面具以及一顶圆锥形帽?这样他看起来一定会很诡异,这也是盖伊·福克斯这些年来应得的形象。我们不该每年到了11月5日就把这家伙烧了,反而应该为其试图炸掉国会而庆祝!”摩尔而后评论说,由于劳埃德的这个主意,“我脑中各种不同的故事片段在盖伊·福克斯面具这一形象概念的背后一瞬间就都清楚了起来,且井然有序、相互联结。”[8]
由早期抗争者所采用
[编辑]自2006年《V字仇杀队》电影推出之后,有着八字胡及尖胡须风格的“盖伊·福克斯”面具已经在国际间被多个针对政治人物、银行和金融机构表达抗议的团体所广泛使用。这种风格的面具不仅为个人隐藏了身份及保护脸部,还展现了他们对共有目标理想的承诺。[9][10]
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像4chan那样的网络贴图论坛和如同YouTube的影片分享网站上都很常见,且已发展成一种网络爆红现象。最初该人物只是个简笔人物画,由于其在所发生的每件事上尽都失败而成为著名的“惨败男”(Epic Fail Guy,EFG)。而后因某些从未解释的原因,该人物渐渐显现出戴着《V字仇杀队》中“盖伊·福克斯”面具的样子(这很有可能与盖伊·福克斯实际上未能完成火药阴谋反叛计划这一事实有关)。2006年,有两群相互敌对的团体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在DC漫画的办公室外彼此对峙。其中由免费素食主义者同时也是左翼无政府主义者亚当·魏斯曼(Adam Weismann)所领导的团体正在抗议《V字仇杀队》电影。另一个由自由意志主义者托德·西维(Todd Seavey)所领导支持DC漫画的团体则对左翼无政府主义的抗争者进行反抗议,而他们的面具全都是由一名时代华纳的员工所提供。[11][12][13]
匿名者组织
[编辑]盖伊·福克斯面具也会让人们联想到2008年骇客组织团体匿名者抗议山达基教会的“Chanology 行动”。山达基教会因迫使YouTube移除仅供教会内部使用、有汤姆·克鲁斯讨论山达基内容的影片而遭到该团体的抗议[14]。由于山达基教会以诉讼办法来要胁移除影片,匿名者组织便对此发起了抗争活动并持续了数月之久,同时鼓励所有的抗争者将脸部遮盖,因为教会成员惯常会采用的手段便是将反山达基的抗争者拍照下来。而盖伊·福克斯面具正好是一种被广泛用来遮盖脸部的方法[15]。
随着抗议活动持续延烧,有更多的抗争者开始选择使用盖伊·福克斯面具来遮盖脸部,最终该面具在匿名者组织内部便具有了象征性的地位[16][17]。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的史考特·史都华(Scott Stewart)在该校刊物《The Gateway》中写道:“许多参与抗争的人会拿盖伊·福克斯面具来炫耀,以吸引人们去注意他们匿名者的身份以及山达基教会如何滥用诉讼和高压政策来镇压反山达基的观点。[15]”此后,这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组织团体便在许多其他反对权威的抗议活动中继续沿用这个角色人物。[16][17]
广泛用于民众抗争中
[编辑]以下所述的各地抗议事件或国家的政府政策均有使用或涉及到盖伊·福克斯面具。
- 2009年,由于英国爆发了国会议员“津贴门”丑闻,抗议群众便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于5月23日在国会外引爆了一桶假火药。[18]
- 2011年所发生的威斯康辛州抗议事件、以及随后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和持续进行的其他占领运动,使得作为民众反抗象征的盖伊·福克斯面具在国际间频频出现。[17]
- 2011年10月,社会运动人士朱利安·阿桑奇在参加占领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抗争活动时就戴了盖伊·福克斯面具,但在警方的要求下又把它脱了下来。[9]
- 2012年1月,在反对波兰签署《反仿冒贸易协定》的抗议活动中可见到抗议民众使用盖伊·福克斯面具。[19]
- 2012年6月10日在印度孟买,一群穿着一身黑并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的100名匿名者组织成员及大学生在阿萨德广场聚集,以抗议印度政府对互联网的审查制度。[20]
- 2011年2月,因受到阿拉伯之春的鼓舞而爆发了巴林反政府示威活动。活动中,巴林的抗争群众就使用了盖伊·福克斯面具[21]。然而,在同样为波斯湾国家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作了禁用该面具的决定后数月[22],巴林政府于2013年2月也下了类似的禁令[21]。巴林工商部声称,禁止进口其所称为“革命面具”的盖伊·福克斯面具是因为顾虑到“公共安全”[23]。这项《美国之音》所形容为“不寻常”的决定[24],似乎标志着政府最近正努力镇压已有两年的反政府示威活动[22][25]。然而,一名英国的维权人士及《独立报》的专栏作家萨缪尔·马斯顿(Samuel Muston)则认为禁令的影响不大[24][21]。《麦纳玛之音》(Manama Voice)则报导说,在禁令下达后,抗议活动中使用面具的频率反而增加。[26]
- 2012年11月24日,民族无政府主义支持者在澳洲雪梨参加了一个亲巴勒斯坦的集会,以支持和声援因以色列的云柱行动而受波及的加萨人民。在集会中,所有的支持者都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来表达抗议。[27]
- 2013年分别于泰国及土耳其所爆发的反政府示威活动中[28][29]、以及2012年在埃及和2013年在巴西的抗议运动中,抗争者都使用了盖伊·福克斯面具。[30][31]
- 2013年5月,沙特阿拉伯政府禁止进口盖伊·福克斯面具,并称若发现有人在市上销售将予以没收。伊斯兰事务部表示,该面具是“造反及报复的象征”,并警告伊玛目及家长们“这些面具会被用来煽动年轻人去颠覆国家安全并扩大混乱……”[32] 2013年9月22日,沙特阿拉伯建国83周年国庆的前一天,当地宗教警察就严禁人们穿戴盖伊·福克斯面具。[33]
- 加拿大在C-309法案制定之后,已经禁止在暴乱或非法集会中穿戴面具。违犯者现今可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34]
- 2014年,在委内瑞拉爆发的抗议活动中,示威的群众就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其中之一便是涂有委内瑞拉国旗颜色的盖伊·福克斯面具。[35][36]
- 2019年,香港反送中逆权运动中,亦有抗争者以盖伊·福克斯面具示人,以表对抗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极权统治之决心。[37][38]
摩尔与劳埃德的观点
[编辑]《V字仇杀队》的作者同时也是无政府主义者艾伦·摩尔对于使用盖伊·福克斯面具表示给予支持。他在2008年与《娱乐周刊》的访谈中说到:“某天看新闻时,看到这儿的山达基教会总部外正进行着示威游行,然后新闻画面就突然闪现出这些示威者们全都戴着《V字仇杀队》的盖伊·福克斯面具。那一幕使我感到相当振奋和高兴,内心也因此有些热情洋溢。[39]”然而,摩尔并不是为了目前该面具所作的用途而创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向《卫报》解释道:“我猜想当我在写《V字仇杀队》时,在我内心暗藏的深处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若这些故事构想真的产生了一些影响,那不是很棒吗?所以当你开始看到那原本只是空虚无益的幻想竟闯进了这个常规的世界中……那是相当奇特的。这感觉就像是30年前我所创造的一个角色人物不知怎地竟从小说的世界中逃了出来。”[40]
《V字仇杀队》的共同创作者及插画家大卫·劳埃德则作了如下评论:[9]
“盖伊·福克斯面具现今已成了一种共同的商标,且在反抗暴政的示威抗争中成了便于使用的标语牌。人们会去用它我很高兴,而且对于像这样一个流行文化中的人像会以这种方式被使用似乎相当独特。我觉得匿名者组织会去用它是因为想要有个通用的形象来掩盖他们的身份,同时也正好能象征他们代表着个人主义,而《V字仇杀队》正是这样一个关于个人抵抗现存社会体制的故事。我们都知道V在集中营中曾被拿来作医学实验并打算逃亡,但之后我就想,以他的疯狂程度,他必定会以我们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志士盖伊·福克斯为榜样来作为自己人生的角色和使命。”
面具的销售量及所有权
[编辑]根据2011年《时代杂志》的报导,由于抗议群众在示威游行中使用盖伊·福克斯面具,已经使得该面具成为亚马逊公司网站上当年最畅销的商品,年销售量达数十万件。而全球最大媒体公司之一的时代华纳,由于有该面具的肖像版权,所以每销售一官方版的盖伊·福克斯面具就须向其支付费用。[41][42]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House of Commons Information Office, The Gunpowder Plot (PDF), parliament.uk at web. archive.org, September 2006 [2011-02-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5-02-15)
- ^ BBC - Schools - Festivals & Events: Bonfire Night. BBC. BBC.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5).
- ^ Chambers Books of Days, 186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p. 549-550
- ^ WHIZZER AND CHIPS: The History. Whizzer and Chips.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0).
- ^ Gray, Peter. Peter Gray's Comics and Art: Brian Walker's Guy Fawkes Mask from Whoopee and Wow. Peter Gray's Comics. 2010-11-07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Moore, Alan. Viewpoint: V for Vendetta and the rise of Anonymous. BBC News. 2012-02-10 [2012-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5).
- ^ Nickelsburg, Monica. A Brief History Of the Guy Fawks Mask. The Week. The Week. [2013-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7).
- ^ Moore, Alan. Behind The Painted Smile. 2011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9).
- ^ 9.0 9.1 9.2 Waites, Rosie. V for Vendetta masks: Who's behind them?. London, UK: BBC News. 2011-10-20 [201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1) (英国英语).
- ^ Montes, Euclides. The V for Vendetta mask: a political sign of the times. The Guardian (London, UK: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1-09-10 [2012-01-21]. ISSN 0261-3077. OCLC 606238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1) (英国英语).
在示威游行中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不只能隐匿抗议者的身份,还能立即作为反抗的象征。
- ^ Bilton, Nick. Masked Anonymous Protesters Aid Time Warners Bottom Lin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8).
- ^ Launder, William. "V" stands for very bad anarchist movie. Columbia News Service. 2006-05-02 [200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3).
- ^ Seavey, Todd. Todd Seavey: This Week's Bouts!. 2007-11-07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 ^ Denton, Nick. The Cruise Indoctrination Video Scientology Tried To Suppress. Gawker.com. 2008-01-15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6).
- ^ 15.0 15.1 Stewart, Scott. Cyberterrorism, hacktivism: Trying to find hope: Anonymous fights Co$ while Chinese launch cyber attacks on human rights groups. The Gateway (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 2008-03-25 [2008-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 ^ 16.0 16.1 John S. Forrester, Dozens of masked protesters blast Scientology church. Web-based foes guard IDs, assert risk of retribution, 波士顿环球报, 2008-02-11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17.0 17.1 17.2 Kwek, Glenda. V for vague: Occupy Sydney's faceless leader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Times. 2011-10-14 [2012-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2).
- ^ Flashmob protest at MPs' expenses], BBC.com news report, Saturday, 23 May 2009 16: 49 UK. BBC News. 2009-05-23 [201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9).
- ^ Gera, Vanessa. Poland signs copyright treaty that drew protests. Associated Press. [201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4).
- ^ Anonymous India to use RTI in fight against Internet censorship. IBNLive.com. 2012-06-13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3).
- ^ 21.0 21.1 21.2 Samuel Muston. Anti-protest: Bahrain bans import of plastic Guy Fawkes masks. The Independent. 2013-02-25 [201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8).
- ^ 22.0 22.1 Sorcha Pollak. Bahrain Bans ‘V for Vendetta' Masks. 时代杂志. 2013-02-27 [201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8).
- ^ Bahrain bans Guy Fawkes mask. Al Akhbar (Lebanon). 2013-02-25 [201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 ^ 24.0 24.1 Matthew Hilburn. Bahrain Bans Import of Protest Masks. Voice of America. 2013-02-27 [201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Bahrain bans 'Anonymous' Guy Fawkes mask. Russia Today. 2013-02-26 [201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8).
- ^ 巴林挑戰預防"萬蒂塔"口罩的決定(照片). Manama Voice. 2013-03-03 [2013-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7) (中文).
- ^ Anarcho-Anglo. National-Anarchist Movement: National-Anarchists Attend Pro-Palestinian Rally In Solidarity & Support With The People Of Gaza. National-Anarchist Movement. 2012-11-24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 ^ White masks rally goes international. Bangkok Post. 2013-06-23 [2014-11-02].
- ^ In pictures: Turkey’s protesters see the funny side. France24.com. 2013-06-06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7).
- ^ Peterson, Josh. Egyptian protesters seen wearing ‘Anonymous’ masks. The Daily Caller. 2013-09-25 [201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 ^ Watts, Jonathan; Helena Alves. Brazil protests erupt over public services and World Cup costs: Some of country's biggest ever rallies sweep major cities as bus fare rise is last straw in spiral of high costs and poor services. Rio de Janeiro; São Paulo: The Guardian. 2013-06-18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7).
- ^ Omran, Ahmed Al. Saudi Arabia Bans Import of V for Vendetta Masks. Riyadh Bureau. Riyadh Bureau. 2013-05-20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8).
- ^ Saudi religious police confiscate Guy Fawkes masks ahead of National Day. Al Arabiya. 2013-09-22 [2013-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6).
- ^ Meagan Fitzpatrick, "Wearing a mask at a riot is now a crime", CBC News, 19 June 20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 Are anonymous. We Are anonymous. Retrieved 28 October 2013
- ^ Associated Press. AP Photos: Inventive masks in Venezuela protests. 2014-03-01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8).
- ^ Reuters / Jorge Silva. Easter anti-government riots in Venezuela. 2014-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photo caption) Anti-government protesters, many wearing Guy Fawkes masks, threw Molotov cocktails at police during riots in Caracas on April 20, 2014.
- ^ INC, SANKEI DIGITAL. 香港禁止面具關注公民權利限制公民排斥、國際批評. 产经新闻. 2019-10-04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中文).
- ^ Hong Kong protesters embrace 'V for Vendetta' Guy Fawkes masks. The Straits Times. 2019-10-02 [201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4) (英语).
- ^ Gopalan, Nisha. Alan Moore Still Knows the Score!.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8-07-21 [201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5).
- ^ Lamont, Tom. Alan Moore – meet the man behind the protest mask. The Guardian. [2013-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 ^ Carbone, Nick. How Time Warner Profits from the 'Anonymous' Hackers. Time. 2011-08-29 [2011-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1).
- ^ Bilton, Nick. Masked Protesters Aid Time Warner's Bottom Line.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8-28 [2012-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