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贝多芬
复制贝多芬 Copying Beethoven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艾格妮兹卡·荷兰 |
监制 | Sidney Kimmel Stephen J. Rivele Christopher Wilkinson |
编剧 | Stephen J. Rivele Christopher Wilkinson |
主演 | 艾德·哈里斯 黛安·克鲁格 |
配乐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
摄影 | Ashley Rowe |
剪辑 | Alex Mackie |
制片商 | 米高梅公司 西德尼·金莫娱乐[*] Myriad Pictures[*] |
片长 | 104分钟 |
产地 | 美国 德国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美国)2006年11月10日 (香港)2007年1月25日 (台湾)2007年3月16日 |
发行商 | 米高梅公司 |
预算 | $1100万美元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复制贝多芬 |
香港 | 贝多芬未缘曲 |
台湾 | 快乐颂 |
《复制贝多芬》(英语:Copying Beethoven),关于乐圣贝多芬的虚构传记电影,描写他晚年创作《第九交响曲》时的遭遇。本片由波兰导演安格妮兹卡·贺兰执导,两位编剧兼任制片,2006年11月10日由米高梅公司发行上映,于2007年4月30日发行DVD。
剧情概要
[编辑]1824年,乐圣贝多芬正在赶工完成新作。这些年来,他孤家寡人,饱受感情创伤,耳疾折磨,距离上次创作出受众人激赏的作品已有年月[1]。在作品完成的最后阶段,贝多芬的御用抄谱员不幸病入膏肓,缺少深通乐理的抄谱员,演奏时乐团势将无谱可奏。安娜是音乐学院推荐的女抄谱员,胸怀大志,希望借由这次机会让贝多芬品评她的创作。脾性狂躁的贝多芬起初怀疑女子能否有才担此大任,在随后的相处中,他不只慢慢依赖安娜的帮助,还对安娜产生好感,到最后,安娜成为贝多芬生命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开启了他心底的那扇门窗。
角色介绍
[编辑]-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由艾德·哈里斯饰演,性格狂躁,直言不讳,终生未婚,晚年将全副心思寄托在侄子卡尔身上,一心希望侄子能接替衣钵,后来卡尔背离伯伯弃琴从戎,对贝多芬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 安娜·霍兹(Anna Holtz),由黛安·克鲁格(Diane Kruger)饰演,音乐学院推荐给贝多芬的抄谱员,才华洋溢,有一位建筑师情人,仰慕贝多芬的才华,希望借由这次机会也能让大师品评她的作品。
- 马丁·鲍尔(Martin Bauer),由马修·古德(Matthew Goode)饰演,青年建筑师,安娜的情人,参与多瑙河桥梁设计,希望借此受到重视,事业飞黄腾达。
- 卡尔·凡·贝多芬(Karl van Beethoven),由乔·安德森(Joe Anderson)饰演,贝多芬的侄子,父亲死后由伯伯争得监护权,贝多芬对他的音乐事业寄望甚高,但是他对音乐却兴趣缺缺,好赌成性,整天向伯父伸手要钱。
幕后花絮
[编辑]角色塑造
[编辑]剧中饰演贝多芬的演员艾德·哈里斯曾经四度提名奥斯卡金像奖,他事前做足准备工作,花了数个月的时间练习钢琴和小提琴,学习乐团指挥,并且大量阅读了跟贝多芬有关的书籍,哈里斯受访时指出,这都是为了“试着从精神与智力层面了解贝多芬的音乐才能来自何处”[2]。为了让哈里斯看来更有大师风范,服装设计洁妮特敏(Jany Temime)特别着重于“带着不羁的潇洒,我要他看起像一位老迈的流行乐手──品味优雅依旧,却已超脱外界看法。”[3]
在史实里,抄谱员一共有两位,并且清一色都是男性[4]。抄谱员一旦错抄曲谱,就会被贝多芬严词责骂。编剧史蒂芬·瑞凡(Stephen J. Rivele)指出安娜一角是这两位为贝多芬长期抄写曲谱的奥地利音乐学生的综合体。另一位编剧克里斯多福·维金森(Christopher Wilkinson)则从深受贝多芬影响的法国女作曲家萝伦·菲瑞丝(Lorenc Ferenz)身上获得灵感,有一件关于贝多芬的轶事也被他加入剧情:“我刚开始研究时,读到一则让我很惊讶的有名轶事,有位女性在贝多芬指挥《第九交响曲》的尾章时,提醒他转身接受观众的如雷掌声。”[5]。这一点与贝多芬交好,并为他作传的安东·辛德勒(Anton Schindler)也曾记载:“…表演结束后,观众爆出热烈掌声,而他仍背对着他们站着,后来是卡洛琳·恩格(Caroline Unger,次女高音)想到要把大师的身子转过来面向观众。”[6]
导演安格妮兹卡·贺兰在取得必要的艺术授权(Artistic licence)后,试图在剧本对白里还原贝多芬自传的内容,“剧本唤起悲惨与诙谐兼具的共鸣,就像他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道出他如何改写当时对天才的刻板印象,也改变了作曲家与社会的关系。”[5]
乐团演出
[编辑]剧中的重头戏,莫过于长达10分钟的《第九交响曲》首演片段。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配合《庄严弥撒》在维也纳的康顿剧院(Kärtnerthor-Theater)演出,获得空前成功。剧组在匈牙利的考托纳剧院模拟这幕场景,乐团由当地的凯奇凯梅特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支援演出,初学乍练的哈里斯和乐团表演时相当专心,“在拍摄终曲前的某个段落,导演已经喊卡,但是我们却停不下来,我一直指挥,交响乐团也持续演奏,直到结束。整座剧院后来爆出如雷掌声,当时真的很令我心满意足。”,拍摄时剧院内部摆了600支蜡烛,需要8名“蜡烛管理员”在每个镜头间快速点燃或熄灭蜡烛。
拍摄现场乐团虽然实际演奏,但是电影里的音乐其实是使用了1996年伯纳德·海廷克指挥知名的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的福茂录音版本[3]。
其它不合史实的地方
[编辑]- 电影背景设定在1824年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期间,影片中贝多芬为耳疾所苦,但是只要说话大声一点他就听得见。实际上贝多芬早在1817年就完全失去听力,创作《第九交响曲》时他已经全聋。
- 影片里贝多芬曾提及《月光奏鸣曲》,实际上贝多芬的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直到他过世多年以后才定名《月光奏鸣曲》。
- 在影片里,贝多芬坚持亲自上场指挥《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实际上当时贝多芬已经全聋,所以他只是现身指挥台,不实际指挥,皇家剧场经理约瑟夫·宋莱特纳(Joseph Ferdinand von Sonnleithner)这么形容:“贝多芬本人站在乐队前面,但实际上乐队全看乌姆劳夫(Michael Umlauf)指挥,乌姆劳夫打拍子,休帕契赫则为首席小提琴手。”[6],贝多芬的最后一次实际演出是1811年的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7]。
参考资料
[编辑]- ^ “电影音乐顾问佩卓卡明斯基(Piotr Kaminski)表示:‘他即将首演《第九交响曲》时,已不是维也纳听众的最爱。当时离他上一支交响曲已过了好几年,听众也不再对演奏曲那么感兴趣。”,《世界电影》杂志,第459期,第123页,台湾
- ^ 《世界电影》杂志,第459期,第122-123页,台湾
- ^ 3.0 3.1 《LOOK电影杂志》,第126期,第83页,台湾
- ^ Beethoven's Ninth fetches £2.1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 ^ 5.0 5.1 《世界电影》杂志,第459期,第123页,台湾
- ^ 6.0 6.1 艾提斯·奥加(Ates Orge),《伟大作曲家群像:贝多芬》,第171页,台湾,智库文化
- ^ Was Beethoven unable to hear the applause when the 9th Symphony premier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traight Dope
外部链接
[编辑]- 《复制贝多芬》官方网站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复制贝多芬》的资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