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赵景德(Edward C.T. Chao)
出生1919年11月30日 (1919-11-30)
中国 苏州
逝世2008年2月3日 (2008-02-04)(88岁)
维吉尼亚州 费尔法克斯郡
母校芝加哥大学
知名于撞击变质作用
奖项巴林杰奖章英语Barringer Medal(1992)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地质学
机构美国地质调查局

赵景德(英语:Edward Ching-Te Chao;1919年11月30日—2008年2月3日)是冲击变质英语Shock metamorphism领域的创始人之一,该领域研究陨石撞击对地壳的影响。

他出生于中国苏州,以发现自然界中的两种高压形式柯石英施英石而闻名。

早期生活[编辑]

赵景德出生于中国苏州,是神学家赵紫宸的儿子[1]

事业[编辑]

赵景德于1945年来到美国,对美国军队教授中文。随后,他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并于1948年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1949年,他受雇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他在那里度过了整个职业生涯,直到1994年退休。

科学贡献[编辑]

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职业生涯中,他从事了多种主题的研究,包括工程地质学经济地质学岩石学。然而,他最著名的是在撞击地质学似曜岩方面的工作。1960年他开始研究似曜岩后不久,就从亚利桑那州陨石坑附近获得了砂岩样本。从这种材料中,他分离出一种不寻常的具有高折射率的矿物,并证明这是一种二氧化硅的高压同质异形体。他将这种新矿物命名为柯石英,以纪念七年前在实验室合成相同相的科学家[2][3]。几年后,赵在这些岩石中发现了第二种高压二氧化硅同质异形体。它以前也曾在实验室的研究中合成,但不知道在自然界中是否存在。他将这种矿物命名为斯石英,以纪念第一个制造出它的俄罗斯物理学家谢尔盖·斯蒂绍夫英语Sergei Stishov[4] 柯石英和斯石英为撞击坑事件的标志,这基本上是能产生足够高的压力,可以将普通石英转化为这两种高密度矿物的唯一自然过程。赵继续在德国巴伐利亚莱斯陨石坑英语Nördlinger Ries的岩石中找到了柯石英和斯石英,确定这个结构也是由撞击产生的。

赵对似耀石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并在来自菲律宾的标本中发现了-金属;这有助于确定似耀石是在陨石撞击中产生的。他还认识到,似耀石显示出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证据,这使他得出结论,认为形成似耀石的撞击发生在月球上,但这一观点已经不再被科学家广泛接受。

他在月球岩石方面的工作包括担任初审小组成员和阿波罗11至17研究专案期间的首席研究员,

出版品[编辑]

荣誉[编辑]

赵因其在撞击地质学方面的工作,获得了富兰克林研究所颁发的约翰·普赖斯·韦瑟里尔奖章英语John Price Wetherill Medal,并于1992年获得了陨石学会颁发的巴林杰奖章英语Barringer Medal。他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美国高级科学家奖的得主,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3906) Chao。在莱斯陨石坑英语Nördlinger Ries发现的矿物蜡石chaoite也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参考资料[编辑]

  1. ^ Glüer, Winfried. Zwischen Scheitern und Hoffnung. T.C. Chao – Die letzten Jahre. Hoster, Barbara; Kuhlmann, Dirk; Wesolowski, Zbigniew (编). In Difer Hoffnung Verwurzelt. Taylor and Francis. 2017: 413 [2022-04-27]. ISBN 97813516727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2. ^ E. C. T. Chao, E. M. Shoemaker, and B. M. Madsen (1960) First Natural Occurrence of Coesite. Science 132, no. 3421, pp. 220-222 [1]
  3. ^ Schaber G.G. (2005)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Branch of Astrogeology—A Chronology of Activities from Conception through the End of Project Apollo (1960-1973). USGS Open-file report 2005-1190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Chao, E.C.T. et al. (1962), Stishovite, a very high pressure new mineral from Meteor Crater, AZ,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67: 419-421.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