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释悟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悟空(731年—812年),俗姓,本名奉朝唐朝僧人,京兆云阳(今陕西泾阳县)人,北魏拓跋氏后裔。

生平

[编辑]

天宝十年(751年)奉旨随中使张韬光等40余人出使西域,因疾遂留居健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包括阿富汗附近)。至德二年(757年)拜当地三藏法师舍利越魔为师,正式剃度为僧,法号“达摩驮都”,汉译为“法界”,时年27岁。

此后,又去迦温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南部)学习佛法,不久,入印度遍游北天竺、中天竺等地,访师求道,巡礼佛迹,苦心学习梵文,历经四年之久,因法号“悟空”,他被认为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人物孙悟空的原型之一[来源请求]

由于长年在外,离国日久,思恋故乡亲朋,难以自抑,于是向师父提出归国请求,师父怜悯其心,准其所求,临行时送给他三部梵文佛经和佛牙舍利一枚。悟空取道今阿富汗瓦罕走廊进入新疆,在疏勒于阗等地逗留半年多后,抵达安西四镇治所龟兹(今新疆库车),应当地莲花寺僧人之请,译出《十力经》一卷。随后,转赴庭州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当时北庭节度使、御史大夫杨袭古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士,他倡议组织当地龙兴寺僧人和西域高僧尸罗达摩,与悟空合译《十地经》《回向轮经》。悟空在龙兴寺的译经活动,历时十余年,至贞元五年(789年)9月13日全部完成。此时他归心似箭,遂与唐朝庭州官员段秀明、牛昕和程锷同行入朝,由回鹘路(今蒙古)于贞元六年(790年)2月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因回鹘不信佛法,梵文佛经便藏于龙兴寺,将带回的佛牙舍利及所译经卷进奉入内,经宦官窦文场的奏请,唐德宗敕命车奉朝住长安章敬寺,并赐法号“悟空”。

自离开国到返回长安,前后共计40年,已年逾60,才返回故乡云阳探亲,但此时父母、子侄、家人,已无一人在世。永和七年(812年)1月23日,圆寂于长安护法寺,归葬嵯峨山二台之顶(在泾阳县北部),建振锡寺纪念。贞元十六年(800年)长安高僧圆照奉敕编撰《贞元释教录》,将悟空所译佛经三部十一卷悉数收录。圆照所撰《悟空入竺记》详细记述了悟空求佛事迹。悟空历尽艰辛,学佛译经,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关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