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陶芸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陶芸楼(1898年—1964年),书画篆刻艺术家。本名陶晖,别号芸楼。祖籍浙江省绍兴,精通诗、书、画、印及史学,创作以山水画为主。1947年,陶芸楼首度来台旅游,并于台北市中山堂举行书画篆刻展,时值国共情势紧张,其即定居台湾。[1] 他师法古人文人画,讲求气韵、意境,其以墨色画山水,画作布局淡雅,被誉为“诗、书、画、印”四绝[2]

生平[编辑]

陶芸楼毕业于福建师范专科学校,自幼研读古文经史,兼习书画篆刻,早年即于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地举办画展,并获吴昌硕等名家推崇[3],其诗文见于北京《雅言诗刊》、南京《中国诗刊》、《国艺月刊》,1947年南京“中国诗刊社”更为其出版《芸楼诗稿》[2]

陶芸楼来台后定居基隆,并受聘为基隆市政府秘书[4]。1948年加入“瀛社”、“薇阁诗社”,1949年加入“大同吟社”[2]。1950年担任“基隆市文献委员会”特约编纂,编修《基隆市志.文物篇》[3],同年“基隆市美术研究会”成立,陶芸楼并担任会长一职[2]。1951年其与诗友创办“台湾诗坛杂志社”,1952年担任中国文化学会委员、教育部美育委员会委员,负责著作审查。1953年于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前身)担任编纂,参与《台湾省通志稿》之修纂。1955年受蒋宋美龄支持,成立“七友画会”,成员另包括马寿华陈方郑曼青张谷年刘延涛高逸鸿。1956年加入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成立之诗社“心社”。1957年编修完成《台湾省通志稿.胜迹篇》。1962年更与蒋宋美龄、黄君璧合绘“兰石图”[3]

艺术风格[编辑]

陶芸楼或会于画上题款中直接道出摹仿的风格来源[2],或会于画作上题诗,以呼应画作内容 [5]吴昌硕称其“笔意浩荡”、曾熙赞其“气韵超然,取势空灵”、黄葆戉评其画作“用笔高旷闲定,无作家气,殆平日致力于青藤白阳间,有神会意得之趣”、郑拙庐论其画作“件件意趣疏远,用笔苍劲,每幅画仔细欣赏,都有无限恬静的韵味”[6],其摹古功力深具文人画风,山水造境彰显其向往古人田野生活之情怀[7]

参考资料[编辑]

  1. ^ 熊, 宜敬. 濡墨吟詩興陶然.芸窗展讀飲山樓 陶芸樓一生行誼. 典藏古美术 (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02, (94). 
  2. ^ 2.0 2.1 2.2 2.3 2.4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7). 
  3. ^ 3.0 3.1 3.2 王岚渝. 臺灣文獻館人物小傳-陶芸樓(陶文輝).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4. ^ 黄议震. 【海嶠人物萬象】 陶芸樓與林熊祥的和詩.. 人间福报. [202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5. ^ 蘭譜清華:七友畫會五十週年紀念展. [202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6. ^ 熊, 宜敬. 荒率蒼茫求象外.煙霧空濛有若無 陶芸樓詩書畫印臻化境. 典藏古美术 (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102. 
  7. ^ 林, 永发. 蘭譜清華:七友畫會五十週年紀念展. 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 2009: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