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Aizag/工作区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仅管其贡献比重颇具争议,仍为大纵深战役理论诸多作者中最著名的一位。

大纵深战役(俄语:Теория глубокой операции)是苏联红军战间期苏联元帅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亚历山大·斯维钦俄语Свечин, Александр Андреевич尼古拉·瓦尔弗洛梅耶夫英语Nikolai Efimovich Varfolomeev弗拉基米尔·特里安达菲洛夫俄语Триандафиллов, Владимир Кириакович格奥尔吉·伊谢尔松等军事领导人发展出的一套军事学说,该学说强调透过连续进攻彻底摧毁敌军而著称,并引进介于战略战术两种层级之间的“战役”概念以及如何运行战役的“战役法”,是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第一个理论与实战体系完备的现代战役学理论[1]

该学说起源于俄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红军在国内战争中的经验以及战争性质因“总体战”概念而发生的变化,现代战争的军队规模已远比过去的庞大、并具有今非昔比的恢复力,不可能以在一次决定性的战斗将其歼灭殆尽,因此必须反复发起大规模进攻、对敌人实施一连串使其无法恢复的连续打击,这些战役各自有着特定目标,且需为一整体目标所服务[2]。此一理论分为三阶段:一、突破战术防御阶段:透过步兵战车火炮混成集团对敌实施全纵深突击;二、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阶段:以大量战车、摩托化步兵、机械化部队、骑兵等“胜利梯队”攻入敌防线的缺口,深入敌后方地域、摧毁其预备队和摧毁其战役防御,同时辅以空中力量空降兵。第三阶段:发展战役胜利阶段(又名战役追击阶段):彻底击退选定战役目标,并为实施新战役而占领有利出发位置[3][4]

大纵深战役理论自1920年代发展形塑,后正式出现在《1936年工农红军暂行野战条令》中[5]。然而由于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于1935年至1941年实施的“大清洗”镇压行动,此一理论的大量作者遭到处决或流放,其理论本身也变成“政治不正确”,甚至随着红军自参与西班牙内战经验中得出的错误结论,战车被视作可靠性存疑的武器,大纵深战役地位跌入谷底,随即被谨慎、保守的学说取代[2]。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红军在历经战争初期的惨败后才重新起用大纵深战役,并于战斗中找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将其趋于完善,最终在付出高昂代价后取得战争的胜利[6]

起源[编辑]

帝俄军事理论的滞后[编辑]

传统上认为苏联红军对于“战役”有关概念起源自一战与国内战争的经验[7],但实际上早在19世纪沙俄军队即因变化不断的战争型态使其军事思想有所动摇,俄军自拿破仑战争后其军队战力每况愈下,国家无力负担其高达80万人的庞大规模,加之其管理机关臃肿、作风浪费与官僚主义盛行,在1820年代晚期至1830年代初即在一系列国境周边的小规模战事中接连受挫[8],而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迫使沙皇政府进行改革,包括重启征兵制、引进军区系统和设立由战争部长领导的总参谋部。1877至1878年与1870至1871年,俄国与其他列强爆发了俄土战争普法战争,尽管为其提供了现代化作战的研究案例,但俄军因若干原因难有收获。至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沙俄陆军展现在工业化战争时代的落伍,无烟火药、机枪、速射炮和连发步枪大幅增强了军队的火力与射程、铁路运兵与电报通信使战争的时空条件出现根本性颠覆,但俄军仍以拿破仑时代的大型编队行军与接战,双方一经接触即进行会战,短则数日,长则数周,且都未能取得如德军在色当的决定性胜利,但战争中的三场大规模陆战——辽阳、沙河和奉天会战皆由俄军战败告终。

战后,俄军再度发起改革,在战术领域,米哈伊尔·德拉戈米罗夫将军要求对武器装备进行迭代与更新其应用方式,并强调兵种联合的效果,如步炮协同。

国内战争的经验[编辑]

理论形成[编辑]

战术要点[编辑]

部队结构[编辑]

机械化部队[编辑]

空军[编辑]

空降兵[编辑]

1935年基辅大演习的苏联空降兵。

苏联是最早研究空降兵的国家之一,于1929年的《野战条例》中即明令使用包括联合兵种部队实施大纵深战斗[9]。在众多空降兵的理论研究者中图哈切夫斯基居于领导地位,其于列宁格勒军区司令任内的1929至1930年间便实行过试验性质的演习,例如在1930年3月13日的一次试验中,第3航空旅第55与第57中队的6架图波列夫TB-1轰炸机预定将一支70人的部队投送到诺夫哥罗德以炸毁目标桥梁,尽管因为天气恶劣只有4架飞机抵达着陆点[10]。图哈切夫斯基根据演习结果撰写《进攻战役中的空降兵行动》报告,向军事革命委员会提议设置摩托化的航空师[11]。1930年4月,苏联与美国欧文航空降落伞公司英语IRVIN-GQ签约,建造国产降落伞设备制造厂,使苏军空降兵从原本搭乘飞机、下机再携带枪械战斗,转为装备自己本国生产的降落伞从空中进入战场[10]。1931年3月,红军在列宁格勒军区建立第一支试验性质的航空摩托化空降兵支队[12]。1932年,苏联又在该军区建立第一个空降兵旅,在其他军区建立空降兵支队(日后也陆续扩编为旅)。1935年,红军于基辅军区实施大演习,实现了世界上首次的团级(1188人)空降行动,同时也机降了2500人[13]

理论上,空降兵将于战时进入敌军战术与战役后方执行作战、侦查和破坏任务。空降兵主要以旅规模行动,配合进入敌纵深作战的地面快速集群包围或分割敌军主要兵团,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在方面军或军团指挥下执行破坏任务[14]

与同时代军事理论的比较[编辑]

德国闪击战[编辑]

西方国家[编辑]

发展受挫与复兴[编辑]

大清洗[编辑]

苏德战争初期的苏军的失败[编辑]

走向成熟完善[编辑]

1943年春季战役[编辑]

1943年夏秋战役[编辑]

战时理论与实务的演进[编辑]

战术[编辑]

机械化部队[编辑]

空军[编辑]

空降兵[编辑]

二战后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展[编辑]

苏联与俄罗斯军事学说的演变[编辑]

对现代军事学说的影响[编辑]

相关条目[编辑]

注解[编辑]

注脚[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Семёнов, 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Краткий очерк разви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оператив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Москва: Воениздат. 1960 (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