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木刻版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

木刻的历史

[编辑]
明代木刻版画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而图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画

制版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渊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时期的出土文物(譬如甲骨陶器玉石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和纹样雕刻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石碑等,都是以利器在各种材料上镌刻而成。流传已久的印章艺术更是与制版流程相差无几。

印刷术的成型一般认为在唐代。宋人朱翌的《猗觉寮杂记》(下卷)便说:“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制作精美的木刻扉页。

中国的雕板印刷始于佛教传播的契机,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及至宋代,书籍及其插图的印刷工艺已经相当娴熟,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纸币和纸牌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画。尤其是纸币,因有防止伪造的要求,刻工更为细密繁复。这些深入民间、流传范围极广的小版画,正是印刷术西传的先锋。

欧洲出现印刷术,较中国约晚700年。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西方印刷术直接得自东方,但欧洲最初印刷品的技术特征和构图方式与中国先前的印刷品蔚为相似,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各地最早出现的印刷品多是为了满足宗教推广的需要,欧洲也一样。当时的印刷品多以图像为主,最常见的内容为圣经故事,如基督受难、基督背负十字架、圣母圣子像等。初期木版画大多出现在德国南部和佛兰德斯莱因河畔,并多见于修道院中。版材有胡桃苹果樱树等常见果木。

在中国,由于接近生活,又价廉物美,至明清年间,民间木刻年画异军突起,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它们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去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版画的技术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将这项技术带入装饰美术领域(如年月绘历),创造了浮世绘文化。

江户末期至明治时代之间(19世纪后半叶),日本浮世绘版画借由包装纸、海报大量流传到海外。莫奈文森特·梵高马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皆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1931年鲁迅上海发起新兴木刻运动,并且创办“木刻讲习会”,邀请日本木刻家为讲授木刻技术,并亲自主持和翻译。他主张以木刻版画同情人民大众和呼唤国民觉醒。此外,他亦提倡将版画传统上画稿、刻版和拓印三者分工的形式,改为由一人完成的“创作版画”,借此提升版画艺术的表现风格[1]

木刻的应用范围

[编辑]
  • 插画,如中国明代陈洪绶为《西厢记》等戏曲小说所作插图。
  • 年画,如中国天津的杨柳青水印年画。
  • 本身也成为一种相当便捷的创作方式,今属三大传统绘画种类(中国画、油画、版画

木刻的制作方法

[编辑]

刀法分阴刻和阳刻两种,即凹线显形和凸线显形。

  1. 第一步:绘制版样与制作印版。
  2. 第二步:分色逐次在印版上上墨。工具一般为滚筒。
  3. 第三步:转印图像,起稿。

著名的木刻版画家

[编辑]

资料来源

[编辑]
  1. ^ 香港文化博物馆. 《深刻人間 — 黃新波的藝術歷程》. 香港. 2011年: 页12 (中文).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