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纳森·罗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纳森·罗森
纳森·罗森
出生(1909-03-22)1909年3月22日
美国纽约
逝世1995年12月18日(1995岁—12—18)(86岁)
以色列海法
居住地以色列
国籍美国-以色列
公民权以色列
母校麻省理工学院
知名于EPR佯谬
Sticky bead argument
虫洞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学家
机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以色列理工学院
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
博士导师约翰·C·史莱特(John Clarke Slater)
其他指导者爱因斯坦
博士生Moshe Carmeli
艾雪·佩雷斯

纳森·罗森Nathan Rosen,1909年3月22日—1995年12月18日),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

他在1935年与爱因斯坦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共同提出当时量子物理学理论下会出现的EPR佯谬现象。有关文章刊于《物理评论》1935年第47卷,题目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全的吗?》(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后又与爱因斯坦共同提出虫洞(爱因斯坦-罗森桥)假说。

生平

[编辑]

纳森·罗森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机电工程学士学位,后来也获得物理学硕士博士学位。他在学生时期发表了几篇值得注意的论文,一篇讨论“中子”,试图解释原子核的结构[1]。当他在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研究员时,也对波函数和引力产生兴趣[2]

1934年,他成为爱因斯坦助理,并一直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直至1936年。在与爱因斯坦合作时,罗森与爱因斯坦研究量子纠缠,并与鲍里斯·波多尔斯基起草了一篇论文,后人称为“EPR悖论”。

爱因斯坦和罗森发现了一种数学解可以连接太空中相隔遥远的区域,也就是虫洞[3]。爱因斯坦-罗森桥或施瓦兹希尔德虫洞的解决方案使用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序来合并黑洞和白洞。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罗伯特·W·富勒(Robert W. Fuller)在1962年论文中证明这些类型的虫洞不稳定。

参阅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Peres, Asher. "Nathan Rosen." Technion Physics Department. 8 June 2009. (PDF). [2018-08-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15). 
  2. ^ Saxon, Wolfgang. "Nathan Rosen, 86, of Israel; Physicist Worked With Einstein ." The New York Times 23 Dec. 1995, sec. 1: 28.
  3. ^ George, Samuel Joseph. “The Einstein-Rosen 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