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萬壽橋 (福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13年左右的萬壽橋
日本人重修後的萬壽橋,1932年左右
2009年重修後的解放大橋

萬壽橋閩東語萬壽橋平話字Uâng-sêu-giò)是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座橫跨閩江的橋梁,連接閩江兩岸的台江倉山,它始建於14世紀的元代,全長391米,寬4.5米,橋下有37孔水道,橋南端在18世紀重建。1931年橋面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並進行了拓寬。1949年後改名為解放大橋

前身

[編輯]

宋代以前,閩江福州段上沒有跨江橋梁,只有渡口。北宋末年,江上因沙洲的形成,阻礙部分渡船航道,1093年(宋元祐八年),福州太守王祖道就發動民眾在城南的閩江上興建浮橋,將數十條船隻固定於江中的石柱上,船之間鋪木板為橋面。1141年又建成無護欄的石墩橋,因為橋長而且江闊水深,行人往來不便。[1]

興建

[編輯]

元代,福州萬壽寺僧人法助在1303年奉旨募造石橋,工程浩大,歷時20年,法助在建造期間去世,他的徒弟接替他進行監督。1322年(元至治二年),橋梁落成,為紀念萬壽寺的法助,就命名為萬壽橋。橋梁為採用石板石樑的簡支石橋,全長391米,寬4.5米,橋下有37孔水道。橋墩高5米,其上下游造成三角形分水頭,兩尖端上翹為船首形。橋面用40噸大石樑鋪成。整座橋平面上略有彎曲。後來在南端又興建有石樑5孔、木樑4孔的木石混合結構的江南橋。[1]

歷代改建

[編輯]

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萬壽橋南端的江南橋被大水沖毀,鄉人於1752年重修了一座長105米的石橋。1930年,又對萬壽橋進行改造,由日本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包工程,在原石樑基礎上加建鋼筋混凝土,拓寬包括江南橋在內的橋面至9米,中間為寬6米的車行道,兩側人行道各1.5米,1931年竣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名為解放大橋,並於1970年進行大規模改建。[1]

民間傳說中的萬壽橋

[編輯]

福州民間傳說有雲法助在修建萬壽橋時,被閩江中的猴、蚌二怪阻撓,填石被衝散,工人被溺死,橋梁屢修屢壞,無法建成,後來柳七娘協助降伏妖怪,法助才得以完成工程。[2]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7-80122-400-0
  2. ^ 里人何求:閩都別記,福建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11-05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