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螺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該圖是200×200個數字的烏拉螺旋。其中黑點部分指的是質數。水平線、垂直線和對角線都有一個清晰可見的大質數密度。



在《科學美國人》雜誌的附錄中[1]提及到,加德納指出,爬蟲兩棲類學者羅倫斯·蒙羅·克洛巴在1932年——在烏拉的發現之前30多年——的美國數學學會上所做的報告中,便有為了研究富質數二次多項式而將質數排列為二維結構的例子。與烏拉不同的是,克洛巴的數列不是以正方形結構,而是用三角形來寫的。[2]

構造[編輯]

烏拉是寫下了一個正方形的數組來構造了這個螺旋數組,從1開始且開始按照這個螺旋規律:

從1至49的質數位置
從1至49的質數位置

他然後圈起了所有的質數(如下圖):

小型烏拉螺旋表
小型烏拉螺旋表

令他吃驚的是這堆圈起來的數字趨向於與對角線排成一行。在200×200的烏拉質數表當中(上圖),其中對角線都是清晰可見且完成整一個表,而且水平線和垂直線都是有證明顯著突出質數的樣子。

在這堆質數表中,除了2這個偶數是質數外,其它都是由奇數組成的。在烏拉螺旋里,相鄰的對角線都是與每個奇數相交的,毫不奇怪地所有質數都是躺在該螺旋的每個相鄰的對角線中。這是從1開始以來,質數有更高的趨勢躺在更多的對角線上。

以圖表畫出的更多數字

測試到現在為止,都證明出對角線都是以質數組成(如右圖)。雖然這個數列看起來好像出現即使不是1的中間數字(實際上那個數字>1)。這也暗示著有許多的整數常數「b」和「c」就得出以下公式:

當數列n每次增加1,一堆的質數就會與更多的質數將會對照出來。

附註[編輯]

  1. ^ Gardner 1971,第88頁.
  2. ^ Guide to the Martin Gardner papers, The Online Archive of California: 155, 2009 [2014-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4) 

參考資料[編輯]

  • Gardner, M., Mathematical Games: The Remarkable Lore of the Prime Number, Scientific American, March 1964, 210: 120–128,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364-120 .
  • Gardner, M., Martin Gardner's Sixth Book of Mathematical Diversions from Scientific Americ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1, ISBN 978-0-226-28250-3 .
  • Hardy, G. H.; Littlewood, J. E., Some Problems of 'Partitio Numerorum'; III: On the Expression of a Number as a Sum of Primes, Acta Mathematica, 1923, 44: 1–70, doi:10.1007/BF02403921  付費文獻.
  • Hoffman, Paul, Archimedes' Revenge: The Joys and Perils of Mathematics, New York: Fawcett Colombine, 1988, ISBN 0-449-00089-3 .
  • Stein, M. L.; Ulam, S. M.; Wells, M. B., A Visual Display of Some Properti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es,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64, 71 (5): 516–520, JSTOR 2312588, doi:10.2307/2312588 .
  • Stein, M.; Ulam, S. M., An Observ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es,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67, 74 (1): 43–44, JSTOR 2314055, doi:10.2307/2314055 .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