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人民幣國際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人民幣國際化(英語: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enminbi)是指人民幣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流通並成為國際計價、儲備和結算貨幣。自2000年代末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2009年,中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試點結算[1][2]。2014年,香港取消了本地居民每天2萬元人民幣的兌換限額[3]。截至2014年底,根據SWIFT的報告,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交易貨幣,占SWIFT支付總額的2.2%,僅次於日元(2.7%)、英鎊(7.9%)、歐元(28.3%)和美元(44.6%)。2015年,國際貨幣組織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4]。截至2023年5月,包括阿根廷、巴西、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法國等30個國家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時都用人民幣進行結算。[5]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RMB Settlement", Kasikorn Research Center, Bangkok, 8 February 2011
  2. ^ Chan, Norman T.L. Hong Kong as Offshore Renminbi Centre – Past and Prospects. HKMA. 2014-02-18 [201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3. ^ Authority, Hong Kong Monetary.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 Removal of RMB conversion limit for Hong Kong residents.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2020-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4. ^ 魏冰冰著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7 第111頁. 《一本书读懂经济学》.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5). 
  5. ^ 阿根廷改用人民幣結算,去美元化風潮湧現?. 遠見雜誌 - 前進的動力. 2023-05-09 [2023-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