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優卑亞山脈

座標48°53′S 338°46′W / 48.89°S 338.77°W / -48.89; -338.77 (Euboea Montes)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優卑亞山脈
旅行者1號拍攝的優卑亞山脈全景圖;主山體位於中右偏上;左下方黑色橢圓形為克雷德尼火山口。上為北。
位置木衛一
坐標48°53′S 338°46′W / 48.89°S 338.77°W / -48.89; -338.77 (Euboea Montes)
海撥約10.5±1公里

優卑亞山脈 (Euboea Montes)是木星衛星木衛一上的一座山脈,它位於北緯48.89度、西經338.77度處[1],高約10.5±1公里,形成於傾斜隆起的地塊,隨後被一次大規模的山體崩塌所改造[1]

地質特徵[編輯]

優卑亞山脈外觀大體呈橄欖狀(175公里×240公里),坐落克雷德尼火山口以東約40公里處,高約 10.5公里,一道彎曲的山脊把優卑亞山脈分為兩個部分:南側坡陡峭險峻,表面凹凸崎嶇,分布有饅狀的突起;北側坡較為平整並向西北傾斜約6°,在北側坡山腳堆積著一層厚厚的、邊緣呈圓形的脊狀沉積物[1]

構造的形成與滑坡[編輯]

申克(Schenk)和布爾默(Bulmer)利用他們對旅行者1號圖像的觀察以及根據圖像生成的數字高程圖的高度測量和地球上類似的結構,描述了優卑亞山脈的特徵。根據他們的說法,該座山脈是一塊地殼物質,由於它的多邊形性,其形狀保持相對完整。該地殼塊受逆沖斷層作用向上傾斜約6°,這一抬升導致了北側山體的大規模滑坡[2]

這種情況直接與木衛一地殼的回收有關,當新的物質被推到它們上面時,舊的地殼碎塊被迫下沉,這種古老的火山地殼層在下沉時受到側向擠壓。申克和布爾默認為,通過大型地塊體的逆沖斷層和隆起,至少部分緩解了木衛一上這種全球性的擠壓。地球上也存在類似的機制,例如位於美國南達科他州西南的黑山[2]

申克和布爾默鑑定了優卑亞山脈附近可能的滑坡岩屑堆,北側坡底的厚層堆積物被解釋為形成於山坡崩塌,進一步指出了北側的形狀為斜坡崩塌的證據,並估計岩屑堆體積約有2500公里3。如果情況確屬如此,那麼優卑亞山脈無疑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岩屑堆之一,其大小類似於火星水手谷中、奧林帕斯山周邊或地球上海底滑坡所形成的堆積[1][2]

另請參閱[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Martel, Linda. Big Mountain, Big Landslide on Jupiter's Moon, Io. NASA. [201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3).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幫助)
  2. ^ 2.0 2.1 2.2 Schenk, P. M. and M. H. Bulmer. Origin of Mountains on Io by Thrust Faulting and Large-Scale Mass Movements.. Science. 1998, 279 (5356): 1514–1517. Bibcode:1998Sci...279.1514S. PMID 9488645. doi:10.1126/science.279.5356.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