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歷史小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小說小說體裁的一種,遵照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鋪展描述的書寫體,可適當虛構,故事主線順應歷史發展方向,一定程度反映了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能給予讀者一定的教育和啟迪。

詞源

[編輯]

「演義」一詞,始見於《後漢書·逸民列傳·周黨傳》:「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釣采華名,庶幾三公之位。」

歷史

[編輯]

起源

[編輯]

中國的歷史小說之前身是史傳中的歷史描寫。史傳經典中有著豐富的文學描述,如《左傳》中的戰爭場面描寫,《戰國策》中對人物的刻畫。《史記》作為紀傳體的史書,不少篇章可看作是出色的歷史小說片段。而傳統的中國小說也是從私人治史、野史筆記中發展出來。《西京雜記》的序言中提到,其書目的是「裨《漢書》之闕」,即作為正統史書的補遺和參照[1]。而真正作為獨立體裁的歷史小說則始於宋代的講史話本,如《新編五代史平話》和《宣和遺事》等。宋元時「小說」一詞與「講史」有別,乃是指不以歷史演義為題材的較短篇的小說,而講史話本才是現代概念中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講史話本奠定了元、明之後傳統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2]。首部成熟的歷史小說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所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1][3]

明清歷史小說

[編輯]

宋元講史話本成系統後,一方面以口頭講話說書的方式流傳於民間,另一方面則是以文字形式刊印為小說書籍。明清歷史小說如講史話本一般,以斷代史為藍本,並且在講史話本分科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固化分類。春秋列國志系列的有《春秋列國志傳》、《東周列國志》、《前七國孫龐演義》、《後七國樂田演義》、《東周列國志輯要》等等。說漢書系統的則有《西漢演義》、《兩漢開國中興傳志》、《全漢志傳》、《東西漢演義》、《西漢通俗演義》、《東漢十二帝通俗演義志傳》、《通俗演義東漢志傳題評》等等。說唐的包括已經佚失的羅貫中的《隋唐兩朝志傳》、楊慎的《批點隋唐兩朝志傳》以及《徐文長批評隋唐演義》、《說唐全傳》、《隋唐演義》、《說唐薛家府傳》、《異說征西演義全傳》等等。楊家將系統的則有《全像按鑒演義南北兩宋志傳、《南宋志傳通俗演義》、《北宋志傳通俗演義》、《北宋金槍全傳》、《新編全像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天門陣演義十二寡婦征西傳》、《萬花樓楊包狄演義》、《五虎平西全傳》、《五虎平南全傳》等等。以岳飛為題材的系列則有明代的《大宋演義中興列傳》、《全像岳武穆精忠傳》、《岳武穆盡忠報國傳》和清代的《說岳全傳》、《精忠全傳》等[2]

歷史演義與英雄傳奇

[編輯]

明清時期的傳統歷史小說依內容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重大的歷史事件為中心,按照正史的歷史進程展開敘事的歷史演義小說。這類小說以《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等為代表,重點是描述歷史事件,人物描述和刻畫居於次要地位,原型是由史書本紀衍化而成的講史話本。另一種是以一個或一群英雄人物為中心的英雄傳奇小說。這類小說以《水滸傳》、說岳系列、楊家將系列為代表,強調重要的歷史英雄人物對歷史的影響,原型是由紀傳體史書和列傳衍化的講史話本[4]

史實與虛構

[編輯]

作為脫胎於史書記載的小說,其中難免摻入了作者的想像與再創作。事實上,即使是正統的史書,也並不會完全僅記載可考的史實。而別號「外史」、「野史」,作為「補正史之遺」、「記正史之未備」的小說,也被古人看作是歷史的一種。傳統歷史小說的敘述方法與史傳相同。錢鍾書認為,史家撰寫歷史時,必然要幻想自己身臨其境,代入歷史角色,揣摩其心理,才能入情入理。這一點上與寫小說是相通的。[5]

歐美歷史小說:十九世紀

[編輯]

西方的歷史小說則始於十九世紀。匈牙利哲學家、文藝批評家格奧爾格·盧卡奇認為蘇格蘭作家沃爾特·司各特開創了歷史小說的體裁。他認為司各特首先將歷史作為一種社會和文化上的特定背景設定,而不僅僅是敘事的框架[6]。司各特的蘇格蘭歷史小說包括《威弗萊》(1814年)、《羅布·羅伊》(1820年)、《艾凡赫》(《撒克遜劫後英雄傳》)、《昆丁·達威爾特》及《十字軍英雄記》等。

受司各特影響,法國的浪漫主義作家也開始涉獵歷史題材,如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維克多·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歷史小說範本,將歷史小說從傳奇引向現實。之後的《悲慘世界》與《九三年》更是將鏡頭轉向當代,全面展現了法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後司湯達的《紅與黑》、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都是著力描寫法國社會風俗,以此再現歷史[7]。法國作家的歷史小說作品背景廣闊,內容宏大,多為長篇巨製,被稱為「大河小說 (法語:roman-fleuve)」。

在美國,有「美國的司各特」之稱的詹姆斯·庫柏以1821年出版的《間諜》開創了革命歷史小說的體裁[8]。與中國傳統歷史小說不同的是,西方的歷史小說不是史書的演義,而是著重以民間普通人的故事,對社會民俗風情的描繪,反映社會和時代的變遷。

現代中文歷史小說

[編輯]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洋小說作為文化舶來品進入中國。晚清的文學家受到西方小說概念啟發而提出了「新小說」的派別。與偵探小說、政治小說等其他新體裁不同,晚清的新小說家並沒有吸收西方的歷史小說概念,仍然以演義體的方式創作歷史小說,而其中有些的內容卻轉換成西方的歷史,如《羅馬史演義》、《十九世紀演義》、《東歐女豪傑》、《蘇格蘭獨立記》等等。林紓吳趼人的歷史小說以還原歷史為主,以愛情描寫為線索,但仍然沒有完全脫離傳統的演義體寫法。而最早突破傳統歷史小說的演義模式,開啟現代歷史小說先河的,則是曾樸的《孽海花[9]

《孽海花》描述了1870年至二十世紀初之間30年的歷史。它徹底脫離了傳統歷史小說以重大歷史事件或歷史英雄人物為綱的記敘方式,而是注重展現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社會風情,圍繞著可能是虛擬的普通人物展開故事。《孽海花》裡的藝術加工和想像不再是為了補全或還原歷史,而是為了描述特定環境中個人的生存狀態、命運沉浮。這種風格是借鑑了十九世紀法國歷史小說的理念[9]

將現代歷史小說發揚光大的是李劼人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三部曲。同樣是借鑑十九世紀法國歷史小說,李劼人不僅如曾樸一樣描繪了社會風情史,而且成功地將恢弘的場景描述和寫實的敘事手法融入當代歷史的刻畫中,因此他的歷史小說作品更具有典範意義[10]

參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張中良,秦弓.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 ISBN 9789867614513. 第96頁
  2. ^ 2.0 2.1 魯德才. 《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 南開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 ISBN 9787310018253. 第19頁
  3.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ylf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4. ^ 魯德才. 《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 南開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 ISBN 9787310018253. 第48頁
  5. ^ 錢鍾書. 管锥编. 中華書局. 1979年. 第一冊:「史家追敘真人真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入理。概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相通也。」
  6. ^ Lukacs, Georg. The Historical Novel. Penguin Books. 1969: 15–29. 
  7. ^ 楊聯芬. 《流動的瞬間: 晚清與五四文學關係論》.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 ISBN 9789867080455. 第170頁
  8. ^ 傅藝, 周晶志. 再论美国本土主题作家詹姆斯·库柏及其作品. 宜春學院學報. 2008年,. 第30卷第1期. 
  9. ^ 9.0 9.1 楊聯芬. 《流動的瞬間: 晚清與五四文學關係論》.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 ISBN 9789867080455. 第168-169頁
  10. ^ 張中良,秦弓.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 ISBN 9789867614513. 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