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滄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滄桑(1906年—1936年)名經界,字滄桑,以字行,廣東省大埔縣大麻鎮小麻村竹洋人,中華民國陸軍將領[1][2]

生平[編輯]

吳滄桑15歲時,到潮州投靠叔父吳稼蓀,擔任廣和昌的司庫。後來,廣和昌倒閉,吳稼蓀赴南洋,吳滄桑被監禁數月。此後回到家鄉自學。民國十四年(1925年),吳滄桑獨自到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工兵科,曾任黃埔軍校第四、五期學員隊區隊長。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擔任排長,隸屬東征第一軍何應欽部下,先後進攻福建省浙江省,進據上海江蘇省。北伐戰爭結束後,他被選送進入湖南陸軍講武堂學習,不久以中校銜考入北平陸軍大學(校長黃慕松)第九期學員班。他在馬融帳下,作為陸軍大學優材獲選參與制訂《中國軍隊對日軍作戰計劃》。民國二十年(1931年),自陸軍大學畢業,當時黃慕松被任命為西北宣撫使,黃慕松擬委任吳滄桑為副職。但蒙當局電召,吳滄桑赴任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校戰術教官。不久,又應西南當局聘請,轉任廣東燕塘軍校戰術教官兼中隊長,後提升為上校大隊長。在燕塘軍校任職三年後,燕塘全校步、騎、炮、工以及政治班學員全體參加野戰演習,以增城縣龍眼洞一帶的平原山地為演習場地,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陳濟棠親任演習統帥,吳滄桑任演習參謀長[1][2]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吳滄桑被任命為獨立第三師(師長李漢魂,後該師改編為第二軍第六師)的參謀長,駐防韶關。後來,西南當局企圖以西南政務分會名義,與南京方面對峙,第一集團軍兼制海空,陳策張惠長陸續去職。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陳濟棠、李宗仁等人密謀反蔣(即兩廣事變),師長李漢魂不同意陳濟棠的分裂做法,乃避居香港並發表辭職通電,將軍務轉交吳滄桑負責。因滄桑為蔣介石嫡系(有文章稱吳滄桑是藍衣社成員,但並無確證),陳濟棠下令逮捕在韶關的吳滄桑,送廣州警察總局關押。兩廣事變發生後的1936年7月11日,吳滄桑被殺害於廣州黃花崗側,年僅30歲[1][2]

不久,西南政務分會即告解體,歸政中央。蔣介石追贈吳滄桑為陸軍少將,明令旌表,依例厚恤吳滄桑家屬,並將吳滄桑葬於廣州黃埔東征陣亡烈士墓,李漢魂於1936年12月25日親自撰寫《吳君滄桑事略》立碑紀念。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國防部以吳滄桑有功於抗日,又追發了獎狀[1][2]

著作[編輯]

1933年1月,吳滄桑所著《開發西北》一書出版,是吳滄桑用以贈送師友的私印本。吳滄桑曾將該書贈送張光前(原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軍事教官)等人[1][2]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早逝的青年将军和他的《开发西北》. 澎湃新聞. 2017-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7). 
  2. ^ 2.0 2.1 2.2 2.3 2.4 吴沧桑. 走進大埔. 2014-07-22.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