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孫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孫渠(1911年6月25日—1975年9月)字惠農山東濰縣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學家。[1]

生平[編輯]

1911年6月25日,孫渠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小學畢業後,在家中輟學兩年,隨後升入濰縣縣城教會中學,以優異成績提前畢業,考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1936年1月,自金陵大學畢業後,先後在中央農業實驗所土壤肥料系、山東省立高級農業學校農科任職。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孫渠離開濟南,轉赴長沙。隨後經朋友介紹,赴廣西省農業管理處任職,並在廣西省農事試驗場研究磷肥施用及其在土壤中的固定作用。1940年赴重慶,1941年被位於重慶歇馬場的鄉村建設學院聘為副教授兼農專科副主任,講授土壤學及肥料學。[1]

1945年,孫渠作為實習技術員赴美國進修,先後訪問俄亥俄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一年後,回到重慶鄉村建設學院繼續任教,升為教授。孫渠讚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堅持學俄文。1948年,孫渠離開重慶,再赴美國加州大學進修。在美國期間,孫渠寫成《土壤學》一書,並且完成了《肥料學》一書三分之二的初稿。同時,孫渠還了解了蘇聯土壤科學的發展概況,重點研究了蘇聯土壤學家威廉士的著作。[1]

1950年3月,孫渠歸國,到北京農業大學任教。 孫渠歸國後,首先系統介紹了威廉士的理論。1950年代初,為驗證威廉士的理論,孫渠親自開展了多年生牧草改土試驗、馬爾采夫無壁犁深松耕作法試驗。1952年,在教學改革中,全國農業院校決定設立耕作學課程。孫渠在北京農業大學率先主持創辦耕作學教研組,以蘇聯教學大綱為藍本編寫了耕作學的講義,組織課堂教學、實驗課、教學生產實習。經孫渠幫助及帶動,其他部分農業院校也先後開設耕作學課程。[1]

1958年,毛澤東閱讀了孫渠所著的《威廉士的土壤學說及其發展近況》一書,十分欣賞,將該書推薦給中央及各省領導及各級農業幹部閱讀。1958年,孫渠被下放到山西省洪洞縣農村,與農民共同種植試驗田,並總結當地農民精耕細作的經驗。後來,他多次率北京農業大學師生赴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江蘇省、北京市郊區等農村參加耕作改制、種植豐產田、深翻改土的活動,又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委託,主持全國間作套種調查研究。[1]

1960年,孫渠組織華北六院校耕作學教師共同編寫中國第一本北方高等農業院校通用耕作學教材,由孫渠主編,於1961年出版。1961年秋,孫渠在《北京日報》發表《種植制度是增產的戰略問題》一文。1962年冬,孫渠為《人民日報》撰寫《論提高土壤肥力》一文。[1]

1960年,孫渠獲推選出席全國文教戰線群英會。此後,孫渠率北京農業大學師生赴北京市房山縣等地農村蹲點,總結當地改制高產、用地養地的經驗。1962年,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部長王震邀請,孫渠、蔡旭彭克明李競雄等教授赴牡丹江墾區指導生產,並開展科學試驗。[1]

文化大革命時期,孫渠在養病之餘,仍堅持學習及寫作,寫出《耕作學原理――關於地力的使用和培養問題》一書的初稿。1974年,孫渠久病之後病情略有好轉,便離開北京赴河北省涿縣的北京農業大學農場,研究播種綠肥以及復播大豆的用地養地效果。工作兩年後,孫渠再度病倒,1975年9月病逝。 [1]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