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預權
干預權是聲稱美國的州有權反對其認為聯邦政府違憲的行動。
概述
[編輯]按照干預論,一州被認為有權在聯邦政府和本州人民間,通過行動來阻止聯邦政府強制(實施)該州認為違憲的舉措,進行干預。在1958年的庫伯訴亞倫案中,美國最高法院明確否定了干預權。美國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一直認為,宣布聯邦法律違憲的權力屬於聯邦司法機構,而不屬於各州。法院認定,被援引以阻礙聯邦法律執行的干預論是無效的憲法學說。[1]
干預論跟廢止論的提法很接近,廢止論認為各州有權廢止那些被認為不合憲的聯邦法律,並有權在各州邊界內阻止此類法律的執行。
儘管干預權和廢止權頗有相似,但仍有一些差異。廢止權是一州單獨的行動,而干預權被認為各州採取的聯合行動。[2]
廢止權是一個州將一項聯邦法律判定違憲的聲明,並伴隨有該法律無效且在該州不會執行。干預權也涉及一州將一項聯邦法律判定違憲,但干預權最初被構想為並不會導致該項聯邦法律在該州不會執行。相反,法律將仍舊被執行。因此,干預權可被視作比廢止權更溫和(的版本)。
一旦某項聯邦法律被某州視作違憲,那該州可以採取諸多種「干預」行動。這些行動包括跟其他州溝通這項違憲法律,嘗試獲得其他州的支持,向聯邦國會請願撤銷該項法律,向國會提交憲法修正案,或召開一次憲法會議。[3]
與廢止論的關係
[編輯]干預論和廢止論經常被一同並提,並且很多同樣的準則可同時適用於這兩項理論。實踐上,"廢止"和"干預"這兩個術語經常被不加區分地使用。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指出這兩個術語可互換,表示:「被維吉尼亞如此鄭重宣稱的干預權,無論其被如何表述,州權、否決權、廢止權,或其他稱呼——我認為這是我們制度的最基礎原則」。[4] 在1950年南方反對學校取消種族隔離運動當中,很多南方州嘗試以此稱呼的《干預法》來保護其施行種族隔離的學校,倘若《干預法》有效的話,將會起到廢止(聯邦法律)的效果。[5]
這些《干預法》不管是被貼上「干預法」還是「廢止法」的標籤,都受到法院的嚴厲打擊。
維吉尼亞決議
[編輯]干預權在由詹姆斯·麥迪遜所草擬的《維吉尼亞決議案》中初次出現,他寫道:
本大會明確和強制性地宣布,考慮到聯邦政府諸權是由各州作為締約方的契約所產生;受到締結契約方式的明確意義和意圖的限制;由於聯邦政府諸權乃由契約所列舉諸權之授予,倘若(聯邦政府)故意、明顯和危險地行使該契約未授予的其他權力,則這些權力將不再有效。作為該契約締約方的各州,為維繫各州在其各自範圍內本留給各州的諸權限、諸權利和諸自由,有權利並有義務干預之,以阻止惡果蔓延
按此陳述,麥迪遜斷言各州「有連帶的義務來干預」,以制止因為一項來自聯邦政府「故意、明顯和危險的」的違憲舉動帶來的危害。麥迪遜並未特別說明這種干預權具體行動的法律程序性細節,也未澄清干預權將有怎樣的後果。《維吉尼亞決議案》,與同時代的《肯塔基決議案》不同,並未斷言各州可判定一項聯邦法律無效。
因此《維吉尼亞決議案》有時被認為比《肯塔基決議案》更溫和,而在《肯塔基決議案》中斷言一州可廢止違憲的聯邦法律。
沒有別州接受《肯塔基和維吉尼亞決議案》。七州正式拒絕了肯塔基和維吉尼亞州(的決議案)。[6] 其他三州通過各自決議表達了反對。[7]至少六州回應了這些決議,持有的立場是國會行動的合憲法性是聯邦法院的問題,而非各州議會。例如,佛蒙特州的決議表述:「佛蒙特州的州大議會高度反對維吉尼亞州的大議會決議,因為該決議在性質上違憲,並且其舉動帶有危險趨勢。」並非各州議會有權決定由聯邦政府制定之法律是否合憲;此種權力唯獨由聯邦司法機關享有。[8]
1800年,維吉尼亞議會發布了一份報告回應了(各州)對《維吉尼亞決議案》的批評。麥迪遜撰寫了這份1800年的報告。麥迪遜承認了《維吉尼亞決議案》的每一部分,並再次重申當其認為一項聯邦法律違憲時,各州有權干預。他解釋說,一州的干預行動與憲法的司法闡釋不同,沒有法律效應。但是,當各州干預並聲明一項聯邦法律違憲時,這些聲明則「是觀點的表達,並不伴隨其可能產生的任何效果,僅僅是提供反饋」。司法部門的表達,在另一方面,則具有強制性的立即效果。
麥迪遜解釋道,各州表達(對聯邦法律)的違憲目的在於組織對聯邦法律的反對,並爭取其他州的協作(以反對該項法律)。麥迪遜說各州可以採取不同種類的聯合行動來改變形勢,比如聯合要求國會撤銷該法律,指示各州參議員提交憲法修正案,或者提議召開憲法會議以修憲。[9]
在19世紀30年代的抗稅危機當中,麥迪遜進一步解釋了他草擬的《維吉尼亞決議案》當中的干預論的概念。麥迪遜否認任何單個州有權最終決定一項聯邦立法是否合憲。麥迪遜寫到,「但是,從任何角度來看,聯邦(合眾國)法律的廢止都不可能像現在所主張的那樣,(其權力)合法地屬於作為憲法締約方之一的單個州;州不能公開宣布不再遵守憲法。」 一個更明顯的困難(矛盾)在於,(干預權)或許是更致命和無法想像的無政府狀態的入口。[10] 相反,麥迪遜設想的干預權將是「各州的一致和合作的干預,而不是一個州的干預權。」麥迪遜認為,干預將涉及一些州間的聯合行動,如修改憲法。[11]
19世紀干預權的嘗試
[編輯]在19世紀,一些州以干涉權或廢止權威脅或試圖廢止聯邦法律。這些州經常援引《維吉尼亞決議》並使用干預權的語言,甚至他們經常試圖和廢止(聯邦法律)來威脅。這些干預權嘗試無一被法律認可。
從1809年開始,最高法院對一系列案件中的各種干預權和廢止權的企圖作出裁決。[12]
南北戰爭結束了大部分干預權的企圖。
學校取消種族隔離
[編輯]1950年代在聯邦法院在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判決種族隔離違背憲法後,一些南方州試圖干預。在南方各州的很多人民強烈反對布朗案判決。他們認為 布朗案決議是一項違憲判決,削減了各州的權利,並且各州有權阻止其判決在南方邊界內強制執行。詹姆斯·基爾派屈克,Richmond News Leader的一位編輯,寫了一系列社論敦促「大眾抵抗」學校的取消種族隔離。基爾派屈克重新提出了各州干預的觀點,將其作為抵制聯邦政府行動的憲法基礎。[13]
至少有十州通過干預或廢止意義上的法律,嘗試阻止在其學校的取消種族隔離。阿肯色州通過了幾項法律,以試圖阻止在其學校的取消種族隔離運動。聯邦最高法院,一致決議,各州政府無權廢止布朗案的判決。最高法院認為,「布朗」案判決及其實施既不能由州立法者、州行政人員或司法官員公開和直接宣布無效,也不能由他們通過巧妙或巧妙的迴避隔離計劃間接宣布無效。[14] 另外,Cooper v. Aaron案 直接認為,州試圖廢止聯邦法律是無效的。
一個相似的案件來自路易斯安納的干預法,最高法院維持了 聯邦地區法院的裁決,拒斥了干預權。聯邦地區法院的裁決 重述了干預權的理論,並發現在聯邦憲法中並未給干預論留有基礎。聯邦地區法院陳述:「結論非常清楚,干預權並非是一種憲法學說」。認真地看,干預權是對憲法權威的非法蔑視。否則,「這只不過是一場抗議,一個讓立法者釋放蒸汽以緩解緊張局勢的逃生閥。」無論是莊嚴的還是精神的,干預決議都沒有法律效力。[15]
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於華盛頓特區林肯紀念堂前其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中有提及干預權和廢止權。
我有一個夢想,夢想有一天,阿拉巴馬能有所改觀,儘管(現在)種族主義分子橫行,儘管該州州長仍滿嘴充斥著干預權和廢止權的詞句,但有朝一日,那裡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將能夠與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攜手並進。[16]
當代爭論
[編輯]最近幾個州的立法機構提出了干預權和廢止權。一些議員認為,各州應該利用這些理論來宣布國會某些法案違憲,特別是包括2010年的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一些州的立法機構已經提出干預或廢除相關的法案。反對者回應說,干預論不是一個有效的憲法學說,且已經不可信。
參考資料
[編輯]- ^ Bush v. Orleans Parish School Boa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88 F. Supp. 916 (E.D. La. 1960), aff'd 364 U.S. 500 (1960).
- ^ Joseph McGraw, "'To Secure These Rights': Virginia Republicans on the Strategies of Political Opposition, 1788-1800", 91 The Virginia Magazine of History and Biography 54, 57 (1983)
- ^ See the Report of 1800, in which Madison wrote that the states may take actions such as "declaring the unconstitutionality of proceedings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 communicating the declaration to other states, and inviting their concurrence in a like declaration. ... The legislatures of the states might have made a direct representation to Congress, with a view to obtain a rescinding of the two offensive acts; or, they might have represented to their respective senators in Congress their wish, that two-thirds thereof would propose an explanatory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or two-thirds of themselves, if such had been their option, might, by an application to Congress, have obtained a convention for the same object."
- ^ Calhoun, John C., The Fort Hill Addres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uly 26, 1831.
- ^ See, for example, the Louisiana act of interposition, set out in the appendix to Bush v. Orleans Parish School Boar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88 F. Supp. 916 (E.D. La. 1960), aff'd 364 U.S. 500 (1960).
- ^ The seven states that transmitted rejections were Delaware, Massachusetts, New York, Connecticut, Rhode Island, New Hampshire, and Vermont. See Elliot, Jonathan. 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 on the Adoption of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4 expanded 2n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07: 538–539 [1836]. ISBN 0-8337-1038-9.
- ^ Anderson, Frank Maloy. Contemporary Opinion of the Virginia and Kentucky Resolutions.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899: 45–63, 225–244.
Maryland, Pennsylvania, and New Jersey passed resolutions that disapproved the Kentucky and Virginia resolutions, but did not transmit formal responses to Kentucky and Virginia.
- ^ Elliot, Jonathan. Answers of the Several State Legislatures: State of Vermont. Debates in the Several State Conventions on the Adoption of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4 expanded 2n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07: 538–539 [1836]. ISBN 0-8337-1038-9.. The other states taking the position that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federal laws is a question for the federal courts, not the states, were New York, Massachusetts, Rhode Island, New Hampshire, and Pennsylvania. The Governor of Delaware also took this position. Anderson, Frank Maloy. Contemporary Opinion of the Virginia and Kentucky Resolutions.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899: 45–63, 225–244.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See Report of 180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Madison, James "Notes, On Nullific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ibrary of Congress, December, 1834.
- ^ Ibid.
- ^ See United States v. Pete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 U.S. (5 Cranch) 115 (1809), Martin v. Hunter's Lessee, 14 U.S. (1 Wheat.) 304 (1816), Cohens v. Virginia, 19 U.S. (6 Wheat.) 264 (1821), Osborn v.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22 U.S. (9 Wheat.) 738 (1824), Worcester v. Georgia, 31 U.S. (6 Pet.) 515 (1832), Prigg v. Pennsylvania, 41 U.S. 539 (1842), Ableman v. Booth, 62 U.S. 506 (1859).
- ^ Obituary: James J. Kilpatrick / Conservative columnist sparred on '60 Minutes'. old.post-gazette.com.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5).
- ^ Cooper, 358 U.S. at 17.
- ^ Bush v. Orleans Parish School Board, 188 F. Supp. 9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D. La. 1960), aff'd 364 U.S. 50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60).
- ^ Martin Luther King's I Have A Dream Speech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mEqnnklfY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