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平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平朔是古代中國陰陽曆中,確定每初一(朔日)的一種計算方法。也稱為恆朔。根據月相變化周期的長度(朔望月=29.53059日),儘量將新月(「朔」)出現當日作為初一,然後配置大月(30日)、小月(29日)。古六曆至隋大業曆平氣平朔,唐戊寅元暦至元授時曆至明大統曆採平氣定朔,清時憲曆(於順治二年頒行)後大致採定氣定朔。[1]

平朔的計算方法沒有考慮到日月的運行差距。因此,這樣定出的曆法存在偏差,真正的新月)有時可能會出現在前一月的最後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時會出現在初二。這種情況下,日食會出現在晦日或者初二,後來的曆法中導入了定朔的方法。

參見

[編輯]
  1. ^ 王廣超:明清之際定氣注歷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