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六歷
古六歷或古六曆(中國古代「厯」或「歷」即今日「曆」)指戰國初期編制[1]之黃帝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顓頊曆六種古曆法之合稱,是中國最早之曆法。在漢武帝頒布實行《太初曆》前曾使用過,古六曆原本早已遺失,現今只能根據歷史文獻推算出大概情況。由於文獻不齊全和置閏不精確,其中《顓頊曆》也只是在考古中發掘到一些資料,其餘五種曆法,至今只留存一些片斷資料。據此等資料不難發現,漢代初期曾流傳之所謂古六曆版本並不是由黃帝、顓頊、夏禹等人編訂,而是周朝末期之託古偽造[2]。
現今研究認為,六種曆法皆以365又1/4日為一回歸年,即四分法。以29又499/940日[3]為一朔望月,在19年中設置7個閏月。古六曆中各曆之差異主要是曆元、實行地區和歲首不同。黃帝、周、魯三種曆以冬至月為歲首(夏曆11月,建子之月),亦即子正;殷曆以冬至月為歲終,以建丑之月(夏曆12月)為正月,亦即丑正;夏曆以元春為歲首(夏曆1月,建寅之月),亦即寅正;顓頊曆(秦曆)以孟冬為歲首,曆元於立春正月初一,亦為寅正。夏曆寅正為人正、殷曆丑正為地正、周曆子正為天正,是為三正[4]。
戰國時代各周朝諸侯國施行不同曆法,而秦國本身在秦武王時期仍舊使用周曆[5],故秦國之顓頊曆實施時間當在秦昭王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施行顓頊曆,「改正朔」,以建亥之月(夏曆十月)為歲首;有說改月,即秦曆四月等於夏曆正月[6];有說不改正月,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四季完全和夏正相同,並以秦曆十月開始一年[7]。漢初沿秦制,武帝元封七年用太初曆,改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此後兩千多年所行曆法一般都是用夏正,但並非完全等同夏朝曆法,而是在此基礎上完善發展定朔定氣規則,即後來之夏曆含義更廣。
曆法[编辑]
由開元占經第105卷所列數據,可知古六曆皆採用十九年七閏(章 (曆法))及四分術(或四分法,指一歲長日)。因推算上元積年之制曆方法始於三統曆[8],下列上元積年恐為後世推得。
古今曆上元已來,至今開元二年甲寅歲積:
曆名 | 上元積年 | 章率 |
---|---|---|
黃帝曆 | 上元辛卯,至今二百七十六萬八百六十三算外。 | 章歲十九,章閏七,章月二百三十五,蔀歲七十九,蔀月九百四十,蔀日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九,元法四千五百六十,紀法一千五百二十,蝕月一百三十五,蝕法二十三,蝕歲五百一十三,蝕數一千八十一。 |
顓頊曆 | 上元乙卯,至今二百七十六萬一千一十九算外。 | 章歲十九,章閏七。 |
夏曆 | 上元乙丑,至今二百七十六萬五百八十九算外。 | 章歲十九,章閏七。 |
殷曆 | 上元甲寅,至今二百七十六萬一千八十算外。 | 章歲十九,章閏七。 |
周曆 | 上元丁巳,至今二百七十六萬一千一百三十算外。 | 章歲十九,章閏七。 |
魯曆 | 上元庚子,至今二百七十六萬一千三百三十四算外。[9][10] | 章歲十九,章閏七。 |
歲首[编辑]
古六曆歲首(一年之開始)月建不一。《左傳》:「火出,於夏為三月,於商為四月,於周為五月。」
歲首月建 | 相當於現行夏曆月份 | 建正(正月、一月月建) | 曆 |
---|---|---|---|
亥 | 10 | 寅 | 顓頊曆以亥建月,即以夏曆孟冬十月為一年之開始。 |
子 | 11 | 子 | 黃帝曆、周曆、魯曆三種曆法是以子建月,即是以夏曆仲冬十一月為一年之開始。 |
丑 | 12 | 丑 | 殷曆(非殷朝曆法)以丑建月,即是以夏曆季冬十二月為一年之開始。 |
寅 | 1 | 寅 | 夏曆(非夏朝曆法)以寅建月,即是以夏曆孟春正月為一年之開始。 |
文內注釋[编辑]
- ^ 白光琦. 顓頊曆三事考. 《自然科學史研究》2002年 第2期 10 頁 179-188頁.
- ^ s:尚書正義/卷二:然古時真歷遭戰國及秦而亡,漢存六歷雖詳於五紀之論,皆秦漢之際假託爲之,實不得正要有梗槩之言。
- ^ =3651⁄4 12+7⁄19
- ^ s:漢書/卷021#律曆志:其於三正也,黃鐘子為天正,林鐘未之衝丑為地正,太族寅為人正。
- ^ 文物1982年第1期《四川省青川縣戰國墓發掘簡報》引秦牘「〔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己酉朔」
- ^ s:日知錄集釋/04#改月
- ^ s:稗編_(四庫全書本)/卷015#周正辯
- ^ 曲安京. 中国历法与数学. 2005.
- ^ 此數值有誤。張培瑜的《中国先秦史历表》推算為2761514。
- ^ 古六曆計算法. ytliu0.github.io. [2019-07-06].
中國曆法 | |||||||||||||||||||
---|---|---|---|---|---|---|---|---|---|---|---|---|---|---|---|---|---|---|---|
史前→东漢 | 古六曆 周朝?-? |
顓頊曆 BC366?-BC105 |
太初曆 BC104-4 |
三統曆 5-84 |
东漢→魏→晉 | 四分曆 85-236 |
景初曆 237-444 |
晉→南朝 | 元嘉曆 445-509 |
大明曆 510-589 |
|||||||||
吳 | 四分曆 222 |
乾象曆 223-280 |
十六国·后秦 | 三紀曆 384-417 |
十六国·北凉 | 玄始曆 412-460 | |||||||||||||
蜀漢 | 四分曆 221-263 |
北朝 | 景初曆 398-451 |
玄始曆 452-522 |
魏→北齐 | 正光曆 523-539 |
興和曆 540-550 |
天保曆 551-577 | |||||||||||
魏→北周 | 正光曆 523-565 |
天和曆 566-578 | |||||||||||||||||
北朝→隋 | 大象曆 579-583 |
開皇曆 584-596 |
大業曆 597-618 |
唐 | 戊寅元曆 619-665 |
麟德曆 666-728 |
大衍曆 729-762 |
五紀曆 763-783 |
正元曆 784-806 |
觀象曆 807-821 |
宣明曆 822-892 | ||||||||
唐→後周 | 崇玄曆 893-938 |
調元曆 939-943 |
崇玄曆 944-955 |
遼 | 調元曆 961-993 |
大明曆 994-1125 | |||||||||||||
南唐 | 中正曆 940-962 |
欽天曆[1] 963 |
應天曆 964-975 |
後周 北宋 南宋 |
欽天曆 956-963 |
應天曆 964-982 |
乾元曆 983-1000 |
儀天曆 1001-1023 |
崇天曆 1024-1064 |
明天曆 1065-1067 |
崇天曆 1068-1074 |
奉元曆 1075-1093 |
觀天曆 1094-1102 |
占天曆 1103-1105 | |||||
前蜀 | 永昌曆 909-912 |
正象曆 912-925 | |||||||||||||||||
南漢 | 南漢曆[2] 917-971 | ||||||||||||||||||
南宋 | 紀元曆 1106-1136 |
統元曆 1137-1167 |
乾道曆 1168-1176 |
淳熙曆 1177-1190 |
會元曆 1191-1199 |
統天曆 1200-1207 |
開禧曆 1208-1250 |
淳祐曆 1251-1252 |
會天曆 1253-1270 |
成天曆 1271-1276 |
本天曆 1277-1279 |
元 | 重修大明曆 1215-1280 |
授時曆 1281-1387 | |||||
徐宋[3] | 萬壽曆 1350-1362 | ||||||||||||||||||
金 | 大明曆 1127-1181 |
重修大明曆 1182-1234 |
张周[4] | 明时曆 1354-1357 | |||||||||||||||
明朝 | 大統曆 1368-1683 |
清朝 | 大统历[5] 1637-1644 |
時憲曆[6] 1645-1911 |
現代 | 西曆 農曆 1912—今 | |||||||||||||
明夏 | 先天曆 1363-1371 |
太平天國 | 太平天曆 1853-186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