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知高麗國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權知高麗國事是1392年高麗大將和實際執政者、朝鮮王朝建立者李成桂明朝申請冊封時自稱的頭銜,意為「代理高麗國之事」。

公元1388年,高麗末代國王禑王由於其王族長期的親蒙古政策,意圖聯合蒙古打擊成立不久的明朝

當時的高麗將軍李成桂受命進攻遼東。李成桂卻因故反對出兵,並且發動兵變,1392年在高麗都城開城廢黜國王禑王,後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 的頭銜向明朝上表,稱高麗國王長期親蒙古,有辱社稷,企圖自立為高麗王。

朱元璋則口氣冷漠,道:「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李成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朱元璋很清楚李成桂的稱王野心,同時對此感到厭惡,故而予以拒絕。

後來李成桂改變策略,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號)和「和寧」(李成桂父親李子春就仕之地)請朱元璋決定[1] ,朱元璋認為朝鮮乃是古代箕子受封之名,因此選了朝鮮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乃是造反並「頑囂狡詐」而遲遲不正式冊封賜印。隨著國號變更,李成桂的頭銜也從「權知高麗國事」轉變為「權知朝鮮國事」,在明朝的官方語境下其依然是代理性質的統治者。

當時明朝與高麗之間還有遼金時代遺留下來的保州等領土爭端,也是導致朱元璋不願意拉近和李成桂關係的考量之一。不過,朱元璋仍然在《皇明祖訓》中將朝鮮列為15個不征之國之首。由於沒有得到中國皇帝的冊封,李成桂的「國王」身份直至其退位都屬於「自封」性質,僅僅被明朝在事實上默認,而未能得到來自中國的官方承認。

李成桂子靖安大君李芳遠的時候,朱元璋業已駕崩,繼位的建文帝和燕王朱棣之間關係緊張,急於拉攏處於朱棣後方的朝鮮,終於正式冊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完成了李成桂未能實現的遺憾。而李芳遠在靖難之役前後均和燕王保持了良好的交往,因此朱棣稱帝後也承認了李芳遠的「朝鮮國王」名分,李氏進一步鞏固了王權。

另外,高麗王朝建立者王建在被後唐明宗封為「高麗國王」之前,也自稱「權知國事」。[2]

兵變緣由[編輯]

傳統觀點認為李成桂是信奉親明,事大主義的高麗將軍故而反對出兵,並且發動兵變,而近代歷史研究認為 李成桂家族其實生活在蒙古人直接管轄的領地內。1255年,李成桂的高曾祖父李安社圖們江地區被蒙古皇帝蒙哥汗封為千戶長達魯花赤,而在蒙古人是極少封外族達魯花赤的,因此推斷李成桂其實是高麗系蒙古軍閥出生。[3]事大主義可能只是反對出兵,並且發動兵變的一個藉口,藉以謀求明朝的承認。

參考文獻[編輯]

  1. ^ 《朝鮮實錄》.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2). 丙午/遣藝文館學士韓尙質如京師, 以朝鮮、和寧, 請更國號。 奏曰: "陪臣趙琳回自京師, 欽齎到禮部咨。 欽奉聖旨節該: 『高麗果能順天道合人心, 以(妥)〔綏〕 東夷之民, 不生邊釁, 則使命往來, 實彼國之福也。 文書到日, 國更何號, 星馳來報。』 欽此切念小邦王氏之裔瑤, 昏迷不道, 自底於亡, 一國臣民, 推戴臣權監國事。 驚惶戰栗, 措躬無地間, 欽蒙聖慈許臣權知國事, 仍問國號, 臣與國人感喜尤切。 臣竊思惟, 有國立號, 誠非小臣所敢擅便。 謹將朝鮮、和寧等號, 聞達天聰, 伏望取自聖裁。" 初上欲遣使, 難其人, 尙質自請曰: "臣雖乏專對之才, 敢不敬承上命, 以効寸忠!" 上說。 
  2. ^ 《新五代史》卷74. [2009-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3. ^ 一歷史學家主張“李成桂是高麗系蒙古軍閥”有望引起爭論. 朝鮮日報. [2009-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30).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