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安遠(575年—633年9月24日),名李譽,字安遠以字行夏州朔方(今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人,唐初功臣之一。今少林寺的《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即秦王李世民派李安遠前往少林寺封賞有功僧人的書信,後來衍生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家世[編輯]

自稱出自隴西李氏,後徙居朔方[1]

  • 曾祖:李僧養,為夏州酋長,隋贈使持節大將軍荊淮浙三州諸軍事、荊州刺史。
  • 祖父:李和,本名慶和,宇文泰賜名宇文意,改封永豐縣公。北周時進爵義城郡公,又改封德廣郡公,歷任夏州、洛州延州刺史,隋朝時改回原名李慶和,開皇二年(582年)卒,贈本官,加司徒公、徐兗邳沂海泗六州刺史。諡曰肅文[2]
  • 父:李徹,字廣達,隋雲州刺史[3]、柱國、成陽公[4]

生平[編輯]

李安遠家族世代為官,家中財富極多。他少年時好賭博,成年後才專心讀書,結交文人朋友。父親死後他承襲城陽公爵位。他與王珪交好,隋朝大業初年(605年),王珪受叔父王頗連累而被流放,李安遠為他四處營護,得以倖免。李安遠後以功臣之子授絳州正平縣令(在今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

隋煬帝舉全國之兵征討高句麗失敗,引發國內大亂。李淵太原起兵,發義兵攻絳郡(絳州),李安遠與通守陳叔達據城自守。城破後,李淵因與李安遠有舊,就上門招降,與他一同吃飯,任命他為銀青光祿大夫、絳郡太守,又授右一統軍(即行軍總管),封正平縣開國公[5][6]

隋驍衛大將軍屈突通鎮守河東,阻斷唐軍西進之路。唐軍圍攻不下,李世民建議留一部兵馬圍河東,唐軍主力則繼續西進入關中。李安遠受命率軍屢破屈突通的部隊,參與大軍合圍河東城,以功授金紫光祿大夫[7]。之後李安遠征戰弘農郡,授行軍總管,以功授光祿大夫

武德元年(618年),李安遠除上柱國、右武衛大將軍,使持節總管粱興通洋巴安集七州諸軍事、梁州刺史。七月,唐軍與薛舉的高墌城淺水原一戰中,唐軍八大總管皆被擊敗,李安遠與右武候大將軍慕容羅睺劉弘基被俘[8]。八月,薛舉病死,薛仁杲繼位,十一月,秦王李世民大破薛仁杲於淺水原,隴右平定,李安遠獲釋。

武德二年(619年),封德廣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以內營總管從秦王李世民平定劉武周於晉陽,回軍京師後,授右翊衛大將軍。之後參與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的戰爭。

武德六年(623年),出任使持節、金直南豐遷洵房六州諸軍事、金州刺史。出使吐谷渾,答應吐谷渾國主伏允與唐朝互市請求[9]

武德八年(625年),入朝為右衛將軍,以本官授行軍總管,權撿挍晉州都督。太子李建成暗中結交李安遠,想要引他為黨羽,李安遠堅持拒絕,被李世民益加親信。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即位,大封功臣,賞賜李安遠別食益州三百戶[10][11],任為使持節、都督潞韓遼澤四州諸軍事、潞州刺史。

貞觀二年(628年),授右光祿大夫,行懷州諸軍事,懷州刺史。不久因病回京師,拜左光祿大夫。

貞觀七年八月十六日(633年9月24日)卒於雍州通義里,年五十九。贈涼州都督,諡曰密。十三年,追封為遂安郡公。

夫人彭城劉氏,北周上柱國、秦州總管、彭國公劉昶之孫,開府儀同三司、廣武郡公劉豐之女。武德元年九月十六日(618年10月10日)卒於京宅,年四十二。

參見[編輯]

參考[編輯]

  1. ^ 《周書·李和傳》:李和本名慶和,其先隴西狄道人也。後徙居朔方。
  2. ^ 《李安遠墓志銘》:祖,周司徒肅文公。
  3. ^ 《舊唐書·李安遠傳》:隋雲州刺史徹子也。
  4. ^ 《李安遠墓志銘》:父廣達,隨柱國成陽公。
  5. ^ 《舊唐書·李安遠傳》:城陷,高祖與安遠有舊,馳至其宅撫慰之,引與同食。拜右翊衛統軍,封正平縣公。
  6. ^ 《李安遠墓志銘》:拜銀青光祿大夫,絳郡太守。仍從麾旆,問罪商郊。授右一統軍,即行軍總管也。尋封正平縣開國公。
  7. ^ 《李安遠墓志銘》:屈突通未悟興王,尚乖同德。公率領驍銳頻破支軍。尋與大軍相會,乃納降款,以功授金紫光祿大夫。
  8. ^ 《舊唐書》:未至,兩軍合戰,竟為舉所敗,死者十五六,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皆陷於陣。太宗歸於京師,舉軍取高墌,又遣仁杲進圍寧州。
  9. ^ 《舊唐書·李安遠傳》:又使於吐谷渾,與敦和好,於是吐谷渾主伏允請與中國互市,安遠之功也。
  10. ^ 《舊唐書》:冬十月癸酉,裴寂食實封一千五百戶,長孫無忌、王君廓、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一千三百戶,長孫順德、柴紹、羅藝、趙郡王孝恭一千二百戶,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一千戶,李世勣、劉弘基九百戶,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寶、程知節七百戶,安興貴、安修仁、唐儉、竇軌、屈突通、蕭瑀、封德彝、劉義節六百戶,錢九隴、樊世興、公孫武達、李孟常、段志玄、龐卿惲、張亮、李藥師、杜淹、元仲文四百戶,張長遜、張平高、李安遠、李子和、秦行師、馬三寶三百戶。
  11. ^ 《冊府元龜》五百五:功臣段志玄、屈突通、蕭瑀、李靖、秦叔寶、長孫順德、劉弘基、宇文士及、錢九隴、程知節、龐卿惲,竇琮、苑君璋、李子和、張平高、張公謹、許洛仁、安修仁、秦行師、獨孤彥雲、蘇定方、李安遠、鄭仁泰、杜君綽、李孟嘗等二十六家,所食實封,並依舊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