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若梓
楊若梓(?—?),字原育,號芘寰,瀋陽右衛軍籍順天府通州人。
生平
[編輯]有至性,數歲父卒,事母張氏以孝聞。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順天鄉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1],授河南信陽知州,約己愛民,禁羨耗,息爭訟,虛公訊獄,務得其情,案牘不假吏手,娓娓千言,堂上立就。著有《申陽末議》。初蒞政,據案審決,監司洪某意輕之,易服入觀於旁,閽者密以告,斷聽自若不少動。洪由是奇其才,凡疑獄悉委鞫焉。歲旱,步禱跪暴烈日中,雨立至,謂未霑足,跪如故,洪某冒雨至,掖之起。又勸農桑,宣六諭,課士文藝,多所造就。察廉奏最,擢禮部祠祭司員外郎,攝儀制司篆。無何,神宗、光宗相繼崩,大禮疊至,若梓擘畫精詳,而其議改元,尤有卓識。當光宗初立也,議以明年為泰昌,及光宗又崩,閣臣九卿皆難之,若梓進曰:是未可以成例拘也,一年三君,前代所無者,以明年為泰昌則無以處今上,然遂以明年為天啓,則無以存先帝,皆不可,請自今即改為泰昌元年,明年春正則為今上紀元。既存先帝之元,又尊今上之統,庶於情理為愜。於是閣臣九卿皆是其議,草奏以聞。先是光宗即位,京營及邊軍皆有賞,獨不及通州五衛,若梓力請得邀賞如例雲[2][3]。二年十月持節冊封沈府稷山王朱效鈦並妃李氏。
家族
[編輯]曾祖楊景芳,先世以扈從自淮安徙居通州,居城南藁村,力農,家頗富饒。常見一貧士覓食村中,詢知避難,留歸三載而去。後士登第來謝,及為府尹,數饋遺相延,景芳卒不詣其署,高潔如此。景芳子楊錫,號南軒,有隱德,善教子,生三子:惟清、惟洪、惟治。
從父楊惟清,字子廉,號明野,萬曆元年癸酉舉人,知山西太谷縣,有子八人,以次子楊若桐令睢寧縣,贈如其官。孫楊士炌、楊士烒俱進士。
父楊惟洪,字子寬,號襟野,萬曆十年壬午舉人,早卒,以子若梓貴,贈禮部員外郎。
從父楊惟治,字子理,號同野,萬曆二十年壬辰進士,歷官南陽知縣、刑部主事、郎中、河南參政、陝西按察使,崇禎辛未卒,年七十四。第三子楊若橋,亦進士,由行人遷河南道御史,孫楊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