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特里斯坦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特里斯坦鶇
攝於南丁格爾島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鶇科 Turdidae
屬: 鶇屬 Turdus
種:
特里斯坦鶇 T. eremita
二名法
Turdus eremita
(Gould, 1855)
異名[2]
  • Nesocichla eremita Gould, 1855

特里斯坦鶇學名Turdus eremita)是大西洋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特有的一種鶇。

分布及棲息地[編輯]

特里斯坦鶇是南大西洋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的特有種,分布於群島內的特里斯坦、伊納克塞瑟布爾島南丁格爾島中島施托爾滕霍夫島。它們幾乎利用了島內所有可用的棲息地,包括岩石密布的海岸、叢狀草原、蕨類灌叢地以及石楠荒原[1][3]

分類[編輯]

伊納克塞瑟布爾島的特里斯坦鶇

特里斯坦鶇被認為自南美洲鶇屬進化而來,其曾因適應小型島群生活的習性以及獨特的尖端刷狀舌頭而被分類至單型Nesocichla屬中。然而,分子分析顯示特里斯坦鶇不僅屬於鶇屬的南美洲演化支,且應當直接歸屬於該屬。[4]

特里斯坦鶇共有三種亞種,各自分布於群島的三個主島中:[2]

  • T. e. eremita Gould, 1855 (特里斯坦)
  • T. e. gordoni Stenhouse, 1924 (伊納克塞瑟布爾島)
  • T. e. procax Elliott, 1954 (南丁格爾群島

描述[編輯]

特里斯坦鶇的圖像,由荷蘭動物學家及插畫家約瑟夫·斯米特英語Joseph Smit繪製

特里斯坦鶇長約22-23厘米,重約72-110克。分布於特里斯坦的指名亞種T. e. eremita上半身部分呈棕色,有羽冠,上背中部及後背帶有深棕色到黑色的斑點。頸背部的邊緣羽毛色彩略微更淺或泛棕色。上翼可見兩道窄的橙至淡黃褐色的覆尾羽。尾部呈棕色,有時邊緣的顏色更淺。鳥喙大且強壯,呈黑色,喙部尖端顏色較淺。頦部呈淡黃褐色而喉部呈雜色或布滿條紋的深棕色。胸部呈邊緣帶有淺的橙至淡黃褐色的深棕色,腹部及肋腹為濃密的雜色或布滿條紋的圖案。肛門、腿部及尾下覆羽為淺的橙至淡黃褐色。兩性間形態相似。雛鳥與成鳥相似但上半身顏色更深,並帶有淡黃褐色的斑點和條紋,胸部呈黑色並帶有淡黃褐色的斑紋,而腹部則為帶有黑色斑點的淡黃褐色。[5]

相較伊納克塞瑟布爾島和南丁格爾群島上的亞種,指名亞種的體型更小且更顯暗淡。而南丁格爾群島亞種的體型則較伊納克塞瑟布爾島亞種略大且顏色更為豐富。[6]

習性[編輯]

南丁格爾島上正在食用鳥類屍體的特里斯坦鶇

特里斯坦鶇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其機會主義式地以鳥類屍體、魚內臟、廚餘垃圾、其他鳥類的蛋及雛鳥和樹葉與瓦礫下找到的蚯蚓及無脊椎動物為食。[3]它們常單獨或成雙出現,並以一種典型的鶇類的方式於地面翻開草地與樹木下的葉片和苔蘚來尋找食物,也會在海岸覓食。特里斯坦鶇因捕食島上的海鳥和陸生鳥類,特別是同為群島內特有的島雀屬物種而聞名。它們強壯的鳥喙可用於鑿開大型的蛋,而尖端刷狀的舌則可以取食蛋內的內容物。[5]

特里斯坦鶇的繁殖期位於9月至翌年2月,它們的巢由高草叢的葉和草稈編織而成,呈粗糙的杯狀。放置於高草叢上或地面上。雌鳥每次約產下2-3枚蛋,有時為4個。雛鳥的羽化期約20天。[5]

現狀[編輯]

歷史上,特里斯坦鶇的指名亞種T. e. eremita的數量曾因黑鼠家貓的入侵和捕食而減少,而它們亦是特里斯坦唯一現存的原生陸生鳥類,島上特有的特瑞斯坦水雞及曾分布於特里斯坦的伊納克塞瑟布爾島雀英語Nesospiza acunhae已在19世紀因獵殺和外來物種入侵而滅絕[6]過去,特里斯坦鶇曾常被人為地在島嶼間運輸轉移,且可能導致不同島嶼間的亞種產生混種。然而,這種現象現已不再發生。[1]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特里斯坦鶇因較小的種群規模及有限的分布範圍而被評估為近危物種。在1972至1974年間對於特里斯坦鶇數量的統計中,特里斯坦的種群約有40-60隻,伊納克塞瑟布爾島約有100-500隻,南丁格爾島約有300-500隻,而中島與施托爾滕霍夫島分別被估計約有20-40隻和10-20隻。於1980年代伊納克塞瑟布爾島的特里斯坦鶇數量被訂正為850對,而種群總數量在6000隻左右。近期,特里斯坦上特里斯坦鶇的數量保守估計至少有數百隻,群島成熟個體的總數被估計為1500-7000隻間,而整個種群的數目則達到了2500-9999隻間。除特里斯坦上的種群可能會受到黑鼠捕食的威脅外,相信特里斯坦鶇總體上未受到嚴重的威脅。[1]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國際鳥盟. Turdus eremit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2017: e.T22708541A117286443. doi:10.2305/IUCN.UK.2017-3.RLTS.T22708541A117286443.en可免費查閱. 
  2. ^ 2.0 2.1 Turdus eremita - Avibase. avibase.bsc-eoc.org. [202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4). 
  3. ^ 3.0 3.1 Fraser, M. W.; Ryan, P. G.; Dean, W. R. J.; Briggs, D. J. & Moloney, C. L. Biology of the Tristan Thrush Nesocichla eremita. Ostrich - Journal of African Ornithology. March 1994, 65: 14–25 [2020-07-14]. doi:10.1080/00306525.1994.9632673. 
  4. ^ Voelker, Gary; Rohwer, Sievert; Bowie, Rauri C.K. & Outlaw, Diana C. 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a speciose, cosmopolitan songbird genus: Defining the limits of,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urdus thrush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March 2007, 42 (2): 422–434 [2020-07-14]. doi:10.1016/j.ympev.2006.07.016. 
  5. ^ 5.0 5.1 5.2 del Hoyo, J.; Elliott, A.; Christie, D.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vol. 10: Cuckoo-shrikes to Thrushes. 2005. ISBN 8487334725. 
  6. ^ 6.0 6.1 Tristan da Cunha Government & Tristan da Cunha Association. Tristan da Cunha Land Birds. 2019 [202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5).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