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盟(5世紀—545年5月26日至6月24日之間),字仵明[1]樂浪郡(今朝鮮平壤)人,北魏、西魏官員。

生平[編輯]

王盟是宇文泰生母德皇后的哥哥,六世祖王波是前燕太宰。祖父王珍是北魏黃門侍郎,死後贈予并州刺史、樂浪公。父親王羆是伏波將軍,以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鎮守武川鎮,於是在當地安家[2][3]

北魏正光年間,破六韓拔陵攻陷北魏的北部軍鎮,王盟也被破六韓拔陵裹挾控制。破六韓拔陵失敗後,王盟流落到中山郡定居。孝昌初年,王盟出任積射將軍,跟從蕭寶夤西征關中。蕭寶夤叛亂後,王盟就逃到民間躲藏起來,觀察事態變化。到爾朱天光入關的時候,王盟就出來跟從爾朱天光。王盟隨賀拔岳作為前鋒,俘虜万俟丑奴,平定秦隴,王盟經常率先登城奮勇作戰,出任征西將軍平秦郡太守。永熙三年(534年),宇文泰將要討伐侯莫陳悅的時候,徵召王盟趕赴原州,以王盟出任留後大都督,鎮守高平郡。侯莫陳悅被平定後,王盟出任原州刺史[4][5]

魏孝武帝西入長安後,封王盟為魏昌縣公,食邑一千戶。大統初年,王盟再度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統三年(537年)六月,朝廷徵召王盟出任司空[6][7]。大統四年(538年),王盟轉任司徒[8][9]。王盟前往柔然迎接西魏文帝悼皇后[10],加侍中,升任太尉[11]。大統四年七月,西魏文帝東征,王盟以留後大都督的身份代理雍州刺史,調度關中各路軍隊。八月,西魏在河橋之戰中戰敗,前後俘虜的東魏投士兵都散居在百姓中,這時趁機謀反。開府李虎等人回到長安時,想不出好的對策,就和太尉王盟、僕射周惠達尊奉太子元欽出城,離開長安城停宿在渭水北岸[12][13][14][15]。事情平定後,王盟進爵為長樂郡公,增加食邑總計二千戶,賜姓拓王氏[16][17]。大統八年(542年)八月,王盟出任太保[18][19]。十月,東魏入侵汾水,圍困玉壁城,王盟出任左軍大都督鎮守蒲坂。大統九年(543年)七月,王盟升任太傅[20][21],加開府儀同三司[22][5]

王盟氣度高雅,仁厚博愛,雖然官居太傅,受到的禮遇在公卿之首,但是他謙虛恭謹,善於控制自己,從來沒有依仗權勢看不起別人,西魏文帝對他十分尊重。王盟得病後,西魏文帝多次親臨王盟的住宅,親自詢問他的要求,王盟受到的禮遇到了這樣的程度。大統十一年(545年)五月,王盟去世[23][24],朝廷贈予王盟原本的官職,諡號孝定[25][26]

家庭[編輯]

兄弟姐妹[編輯]

  • 王某,王盟哥哥,北周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卿、鳳州刺史、洛邑縣公王顯的父親

子女[編輯]

  • 王勵,西魏平東將軍、散騎常侍、千牛備身直長、領左右、咸陽忠武公
  • 王懋,北周大將軍、大都督、小司寇、安寧穆公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周書/卷20》,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61》,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資料[編輯]

  1. ^ 王其禕, 《长安新出隋<平梁公夫人王氏墓志>疏证》, 《乾陵文化研究》, 2017年: 208–212 
  2. ^ 《周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六世祖波,前燕太宰。祖珍,魏黃門侍郎,贈并州刺史、樂浪公。父羆,伏波將軍,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
  3.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王盟字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六世祖波,前燕太宰。祖珍,魏黃門侍郎,贈并州刺史、樂浪公。父羆,伏波將軍,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
  4. ^ 《周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魏正光中,破六汗拔陵攻陷諸鎮,盟亦為其所擁。拔陵破後,流寓中山。孝昌初,除積射將軍,從蕭寶夤西征。寶夤僭逆,盟遂逃匿民間,以觀其變。及爾朱天光入關,盟出從之。隨賀拔岳為前鋒,擒万俟丑奴,平秦隴,常先登力戰。拜征西將軍、平秦郡守。太祖將討侯莫陳悅,征盟赴原州以為留後大都督,鎮高平。悅平,除原州刺史。
  5. ^ 5.0 5.1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魏正光中,破六韓拔陵攻陷諸鎮,盟亦為其所擁。拔陵平後,流寓中山,復以積射將軍從蕭寶夤西征。寶夤僭逆,盟遂逃匿人間。及爾朱天光入關,盟從之。隨賀拔岳禽万俟丑奴,平秦隴,常先登力戰。及周文帝平侯莫陳悅,除盟原州刺史。孝武至長安,封魏昌縣公。大統三年,征拜司空,轉司徒。迎魏文帝悼後於蠕蠕,加侍中,遷太尉。魏文帝東征,以留後大都督行雍州事,節度關中諸軍。趙青雀之亂,盟與開府李虎輔太子出頓渭北。事平,進長樂郡公,賜姓拓王氏。遷太保。九年,進位太傅,加開府儀同三司。
  6.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六月,以司空、扶風王孚為太保,以太尉梁景睿為太傅,以司徒、廣平王贊為太尉,以開府儀同三司王盟為司空。
  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七》:六月,魏以扶風王孚為太保,梁景睿為太傅,廣平王贊為太尉,開府儀同三司武川王盟為司空。
  8.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三月,立蠕蠕女郁久閭氏為皇后,大赦。以司空王盟為司徒。
  9.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丁丑,大赦。以王盟為司徒。
  10. ^ 《周書校勘記·卷二十·列傳第十二·二》:三年征拜司空尋轉司徒迎魏文帝悼後於茹茹 張森楷云:「北史文帝紀(卷五)三月(大統四年)『立蠕蠕女郁久閭氏為皇后,大赦,以司空王盟為司徒』。與此前後互異,未知孰是。」
  11. ^ 《周書校勘記·卷二十·列傳第十二·三》:加侍中遷太尉 張森楷云:「帝紀(北史卷五文帝紀)不書此遷,而八年書:『以太尉王盟為太保。』據六年『太尉扶風王孚薨』,未除代人,疑盟即以其年遷太尉也。」按盟遷太尉不能早於大統六年(五四0年)元孚死前。但本傳在遷太尉後接敘魏文帝東征和趙青雀事都在四年(五三八年),似在迎茹茹後之後,即遷太尉。但這時元孚尚在,顯有牴牾。合上條來看,傳敘王盟遷官似都提前。
  12. ^ 《周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一》:四年,魏文帝東討,與太尉王盟、僕射周惠達等留鎮長安。時趙青雀反,盟及惠達奉魏太子出次渭北。
  13. ^ 《北史·卷九·周本紀上第九》:大軍之東伐也,關中留守兵少,而前後所虜東魏士卒,皆散在百姓間,乃謀亂。及李虎等至長安,計無所出。乃與太尉王盟、僕射周惠達輔魏太子出次渭北。
  14. ^ 《北史·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大統四年,魏文帝東討,順與太尉王盟、僕射周惠達等留鎮長安。時趙青雀反,盟及惠達奉魏太子出次渭北。
  15.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魏之東伐也,關中留守兵少,前後所虜東魏士卒散在民間,聞魏兵敗,謀作亂。李虎等至長安,計無所出,與太尉王盟、僕射周惠達等奉太子欽出屯渭北。
  16. ^ 《周書校勘記·卷二十·列傳第十二·四》:賜姓拓(拔)〔王〕氏 諸本「拔」都作「王」。北史卷六一王盟傳作「拔」。按元和姓纂緝本十九鐸拓王氏條云:「狀曰:本姓王,樂浪人,祖羆,後魏伏波將軍,鎮武川。賜姓拓王氏。」此王羆即王盟父,雖敘賜姓較早,但可證諸本作「拓王」是。殿本乃據北史改,今回改。
  17. ^ 《北史校勘記·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三》:賜姓拓王氏 諸本「王」作「拔」,周書三朝本、通志作「王」。按元和姓纂輯本卷一九拓王氏條,言王羆賜姓拓王氏。此王羆即盟之父。作「拔」乃後人誤改,今改正。
  18.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秋八月,以太尉王盟為太保。
  19.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魏以王盟為太保。
  20.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秋七月,大赦。以太保王盟為太傅,以太尉、廣平王贊為司空。
  2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秋,七月,魏大赦。以王盟為太傅,廣平王贊為司空。
  22. ^ 《周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魏孝武至長安,封魏昌縣公,邑一千戶。大統初,復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三年,征拜司空,尋轉司徒。迎魏文帝悼後於茹茹。加侍中,遷太尉。魏文帝東征,以留後大都督行雍州事,節度關中諸軍。趙青雀之亂,盟與開府李虎輔魏太子出頓渭北。事平,進爵長樂郡公,增邑並前二千戶,賜姓拓(拔)〔王〕氏。東魏侵汾川,圍玉壁,盟以左軍大都督守蒲阪。軍還,遷太保。九年,進位太傅,加開府儀同三司。
  23.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十一年夏五月,太傅王盟薨。
  2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九》:夏,五月,甲辰,東魏大赦。魏王盟卒。
  25. ^ 《周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盟姿度弘雅,仁而汎愛。雖位居師傅,禮冠群後,而謙恭自處,未嘗以勢位驕人。魏文帝甚尊重之。及有疾,數幸其第,親問所欲。其見禮如此。大統十一年,薨,贈本官,諡曰孝定。
  26.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盟姿度弘雅,仁而汎愛。雖居師傅,禮冠群後,而謙恭自處,未嘗以勢位驕人。魏文帝甚尊重之,及疾,數幸其第,親問所欲。十一年,薨,贈本官,諡曰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