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益母草![]() | |
---|---|
![]() | |
科學分類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唇形目 Lamiales |
科: | 唇形科 Lamiaceae |
屬: | 益母草屬 Leonurus |
種: | 益母草 L. artemisia |
二名法 | |
Leonu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
| |
異名 | |
|
益母草(學名:Leonurus artemisia),為唇形科益母草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釋名[編輯]
益母草原稱「茺蔚」,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茺蔚子」條下,《本草綱目》云:「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但《爾雅義疏》則另有解釋:「此草氣近臭惡,故蒙臭穢之名」,《說文解字》段玉裁註:「臭穢即茺蔚也,按臭茺雙聲,穢蔚疊韻」。《爾雅·釋草》稱為「萑」(音同「錐」),《詩經·王風·中谷有蓷》稱為「蓷」(音同「推」)。因善治婦科諸病,故得名益母草。又有坤草、野麻、九重樓、野天麻等名稱。[1]
益母草學名原為Leonurus japonicus Houtt.,Flora of China將其修訂為Leonu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
此外還有以下異名:[2]
- 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
- Leonurus sibiricus auct. pl.
- Stachys artemisia Lour.
分布[編輯]
廣泛分布於東亞、東南亞、非洲,以及美洲各地。模式標本采自越南。
形態[編輯]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120厘米,鈍四棱形。葉輪廓變化很大,莖下部葉輪廓為卵形,莖中部葉輪廓為菱形,花序最上部的苞葉近於無柄,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輪傘花序腋生,具8-15花,輪廓為圓球形,徑2-2.5厘米。花冠粉紅至淡紫紅色,長1-1.2厘米。花期通常在6-9月,果期9-10月。
藥用[編輯]
益母草乾燥地上部分為常用中藥,生用或熬膏用。種子稱茺蔚子,亦入藥用。
中醫學認為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膀胱經,有如下功效:
- 活血調經:用於婦女胎前產後諸疾。本品入心肝血分,辛行苦泄,活血調經,祛瘀止痛,為婦科經產要藥,故有益母之稱。多用治血瘀經閉、痛經、經行不暢、產後惡露不下,產後腹痛等。
- 利水消腫:用於治水腫小便不利。本品有利尿消腫之功,又因其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對水瘀互阻的水腫尤為適宜。氣、血、水三者往往相因為病而為水腫,活血可利於行水,故本品可用治水腫,小便不利,尤其是與血分有關的水腫。其意與王不留行、牛膝、澤蘭相類。現代用治急、慢性腎炎水腫,單用或配二苓、澤瀉、車前子、白茅根之類。
可煎服,用量10-30克。孕婦慎用,或陰虛血少者禁用。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益母草主要含益母草鹼、水蘇鹼、益母草定等生物鹼。
參考文獻[編輯]
![]() |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益母草 |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益母草 |
- ^ 程超寰. 本草释名考订.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3: 365. ISBN 978-75132-1473-5.
- ^ Leonurus japonicus information from NPGS/GRIN. [2008-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外部連結[編輯]
- 益母草 Yimuca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藥用植物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茺蔚子 中藥材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益母草 Yimuca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藥材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益母草 中藥材圖像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茺蔚子 Chong Wei Z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藥標本資料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