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疍民漁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福州疍民漁歌,在福州也被貶稱為曲蹄曲Kuóh-dà̤-ké̤ṳk /kʰuo˥˧ lɛ˨˩ kʰøyʔ˨˦/),是福州疍民傳統的民歌形式,使用閩東語福州話吟唱,主要分為「盤詩」和「唱賀年歌」兩種形式,流傳於閩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其歷史可能已經超過一千年。它目前頻臨失傳的危險,已被列入福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編輯]

福州疍民漁歌來源於福州疍民的水上生活。福州疍民可能源自於福州古代原住的閩越人,傳統上他們世代居住在閩江或沿海的連家船上,受到陸地上漢人的嚴重歧視和迫害,被當作賤民,不得上岸定居。[1][2]古代時絕大部分福州疍民都是文盲,但長期的水上生活讓他們創造出了疍民漁歌這種獨特的民歌形式,其歷史可能已逾一千年,其曲調既有自編的傳統疍民曲調,也有採納閩劇的曲調,在明清時期疍民接受漢語後,就用閩東語的福州話進行吟唱。[2][3][4]

形式[編輯]

閩江上疍民船聚集的場景,繪於1850年左右

福州疍民漁歌主要分為「盤詩」的男女對唱形式和春節期間「唱賀年歌」向陸地漢人賀年討粿的這兩種形式。

「盤詩」是節日時連家船聚集在水面,比如閩江沿江一帶,所進行的男女一唱一和的漁歌對唱。其曲調多為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疍民自編的曲調,但是唱詞是在問答過程中的即興發揮,沒有固定的唱詞。歌詞內容包括了男女求愛、互相嘲謔、互祝平安等等。開場的引歌一般為「一條竹仔軟絲絲,撩你對面來盤詩,跟你上段盤下段,莫盤壞詩盤好詩」,接著就開始正式的對唱,對唱形式是一問一答。[4]

「唱賀年歌」則是在農曆正月初二至初四時福州疍民向岸上的福州人討粿時所唱的吉利的歌曲,用來換取米粿。其曲調既有傳統的疍民調,也有取自閩劇清唱小調,其中如《十二月果》、《十把白扇》這些曲子長度達到十句或十二句。在演唱時往往右跨竹編小鼓籃,左跨一尺多長、內裝半筒水的小竹筒來敲打伴奏。在元宵、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時也有唱此類歌謠的習慣。[3][4]

福州疍民漁歌的其他形式還包括「端午採蓮歌」等。[5]

歌詞[編輯]

福州疍民漁歌歌詞非常豐富,內容與疍民傳統生活息息相關。例如「盤詩」的歌詞有:儂是水上討漁婆,母女二人下江河,天晴是儂好日子,拍風逷雨沒奈何。儂今使力來拔篷,一篷能轉八面風,篷轉風順船駛進,看著前面好地方。妹你駛船莫大意,好好送客回家鄉。江上漁歌唱不盡,魚香米香水也香。

「賀年歌」歌詞包括:一官大娘高廳坐,二子攜孫來拜年,三女有婿人品好,四盞紅燈掛營前。五色龍鳳雙飛舞,六張靠椅擺兩邊,七世同堂好名聲,八仙月桌圓又圓。九落大厝好像樣,十全如意福連連。新春賀年歌來唱,送儂𥺪粿迎新年。[5]

影響和現狀[編輯]

福州疍民漁歌雖起源於福州疍民,但很可能對福州族群的民歌民謠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盤歌」由疍民社會傳到閩江沿岸,並進一步傳播到了整個福州,像「一枝花」、「撐船歌」、「月光光」、「賣洋桃」、「一粒橄欖」等福州民間歌謠都帶有疍民漁歌的印記。[6]

由於1950年代以後福州疍民大規模上岸定居,如今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已經放棄了傳統的水上生活,隨之而來的是像福州疍民漁歌這樣的傳統文化的衰落和頻臨滅絕。如今只有極少數福州疍民還會唱漁歌,福州市政府部門正在對福州疍民漁歌進行搜集、整理和保護。在1980年代末,福州市台江區組織編寫了《中國歌謠集成·福建卷·台江區分卷》,其中收錄了許多福州疍民漁歌。2009年1月,它被列入福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又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7][8]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陸次雲,《峒溪纖志》:「疍為蛇種,蓋即無諸國之遺民也。」
  2. ^ 2.0 2.1 李健民,閩東疍民的由來與變遷,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3. ^ 3.0 3.1 劉傳標. 闽江流域疍民的文化习俗形态. 福建論壇: 經濟社會版. 2017-06 [2019-10-21]. doi:10.3969/j.issn.1672-6847.2003.09.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4. ^ 4.0 4.1 4.2 4.3 林精華. 濒临失传的“福州疍民渔歌”. 福州晚報. 2009-05-06 [2019-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透過福州市檔案局. 
  5. ^ 5.0 5.1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疍民漁歌》簡介[永久失效連結][永久失效連結],福州台江入口網站
  6. ^ 王宜椿,福州傳統兒歌和新童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福州市鼓樓區委文明辦
  7. ^ 邱泉盛,福州市1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第二批市級名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3-05.,福州晚報,2009年1月
  8. ^ 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海峽都市報,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