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湯
葛根湯 | |
---|---|
源自 | 《傷寒論》 |
劑型 | 湯劑 |
組成 | |
葛根 | 四兩 |
麻黃 | 三兩(去節) |
桂枝 | 二兩(去皮) |
芍藥 | 二兩(切) |
甘草 | 二兩(炙) |
生薑 | 三兩(切) |
大棗 | 十二枚(擘) |
功用 | |
發汗解肌 | |
葛根湯記於傷寒論:『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屬解表劑。有發汗解毒,升津舒筋之功用。
目錄
組成[編輯]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煎服法[編輯]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主治[編輯]
方義[編輯]
成氏曰:「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此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於桂枝湯中。
變化方[編輯]
- 本方除麻黃,名桂枝加葛根湯,治前證汗出惡風者。
- 本方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湯,治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
- 本方加黃芩,名葛根解肌湯,治發熱惡寒,頭痛項強,傷寒溫病。
《醫學心悟》卷二[編輯]
- 【組成】葛根6克 升麻 秦艽 荊芥 赤芍各3克 蘇葉 白芷各2.4克 甘草1.5克 生薑2片
- 【用法】水煎服。
- 【功用】發汗解肌。
- 【主治】陽明經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脈長。
- 【加減】若無汗而口渴者,為熱入陽明之腑,加知母;自汗而口渴者,加石膏、人參;自汗而口不渴者,乃陽明經中風,去蘇葉,加桂枝;若春夏之交,惟恐夾溫暑之邪,不便用桂枝,加白朮4.5克。
《重訂嚴氏濟生方》[編輯]
- 【異名】葛根豆豉湯(《赤水玄珠》卷十六)。
- 【組成】葛根60克 枳實(去瓤,麩炒) 梔子仁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 【用法】上藥哎咀。每次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主治】酒疸。由飲酒過多,胃內生熱,復因酒後當風入水,以致身目發黃,心中懊憹,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者。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編輯]
- 【組成】葛根 生薑各18克 獨活12克 當歸9克 甘草 桂心 茯苓 石膏 人參 白朮 芎藭 防風各6克
- 【用法】上十二味,哎咀。以水1.2升,煮取300毫刀,去滓,每次服100毫升,每日三次。
- 【主治】產後中風,口噤痙痹,氣息迫急,眩冒困頓。
《景岳全書》卷五十六引劉河間方[編輯]
- 【組成】葛根1錢,桂枝1錢,川芎1錢,細辛1錢,防風1錢,麻黃8分,枳殼8分,芍藥8分,人參8分,炙甘草8分。
- 【主治】寒邪在經,脅下疼痛不可忍。
-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1鍾半,入生薑3片,煎至8分,食遠溫服。
《醫方類聚》卷六十二引《王氏集驗方》[編輯]
- 【藥物組成】葛根4兩,豉1升。
- 【方劑主治】傷寒初起至2日,頭痛內熱,脈洪。
- 【用法用量】上用水3升,煮取半升,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