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超深淵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洋分層簡介

超深淵帶(英文:Hadal zone)的英文名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冥界之王哈迪斯(Hades)的名字,有「地獄」之意。這裡也被稱為「hadopelagic」區和海溝地帶,是海洋中最深的一個區域。該區域的位置在海平面6000米(20000英尺)以下。物種的數量與多樣性在這一深度以下已經非常低了,不過一些靠著化學作用維生的細菌仍然存在,並引起研究人員的好奇,因為這樣的環境已經跟外星球非常類似,這些生體往往有著與地表完全不一樣的生命形式。

環境

[編輯]

據信,生活在這一深度的大部分生物都是靠這裡的海洋雪深海熱泉產生的化學反應維生。超深淵帶的低營養水平與陽光的缺少讓這裡的生活條件變得十分惡劣,但一些適應能力強的生物便正因為這種令敵對物種稀少的環境,反而生存了下來。由於沒有陽光可以照射到這裡,這裡的生物視力已經退化,他們的大眼睛僅僅只能接受到生物發出的光芒。這也導致了這裡的大多數底棲生物缺乏自然色素,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進行光合作用。

超深淵帶最常見的生物有海蜇蝰魚管蟲海參[1] 這一區域最深可達到10911米(35814英尺)。[2]在這樣的深度下的區域的水壓超過1100標準大氣壓(110兆帕;16000磅),相當於每平方公尺承受1萬2100公噸的毀滅性壓迫力(比喻來說就像一隻大象站在一張郵票上,或是一個成年人背著50架波音747飛機的壓力)。

勘探

[編輯]

1960年,雅克·皮卡德(Jacques Piccard )和唐·沃爾什(Don Walsh )到達了地球上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的底部,並在這裡觀察了20分鐘。[3] 2012年,詹姆斯·卡梅隆深海挑戰者號到達了馬里亞納海溝的底部。[4]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Meeresboden - down und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7,2,1. (德文)
  2. ^ NOAA Ocean Explorer: History: Quotations: Soundings, Sea-Bottom, and Geophysics. NOAA, Office of Oce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2010-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9). 
  3. ^ ThinkQuest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1-28..2007,12,1.
  4. ^ Than, Ker. James Cameron Completes Record-Breaking Mariana Trench Div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12-03-25 [2015-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