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魏元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魏元忠(?—707年),原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唐朝政治家,武則天時任宰相。

生平

[編輯]

早年是太學生,志氣倜儻,不喜官場運作,長年無法升遷,師從盩厔(今陝西周至)人江融學習「古今用兵成敗之事」。儀鳳中,吐蕃多次侵擾邊塞,元忠上書言「命將用兵」之得失,授秘書正字。

文明元年(684年),魏元忠遷殿中侍御史。時揚州徐敬業作亂,武則天派魏元忠到揚州協助大將軍李孝逸作戰。魏元忠多次為李孝逸勸諫作戰得失,終而平定叛亂。

永昌元年(689年)八月,被徐敬真張嗣明等人誣稱曾與徐敬業通謀,周興來俊臣判其死刑[1],但武則天惜其才,以其有平揚、楚功,僅流放嶺南。長壽元年(692年)正月,來俊臣告發元忠、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司農卿裴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洛州剌史李嗣真等七人謀反,被貶為涪陵(今重慶涪陵市)令。元忠前後三被流放,又三被召回。

聖曆二年(699年),擢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多次指斥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亂政。時突厥吐蕃數犯塞外,元忠皆為大總管拒敵。元忠在軍隊,一直持重自守,雖無所克獲,但亦未嘗敗失。

久視元年(700年),拓西可汗默啜主導其部落等十姓兵馬數萬人侵掠大唐的隴右地區,當時擔任制右肅政御史大夫的魏元忠被任命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以防備侵掠。[2]

長安三年(703年)九月張易之兄弟譖毀元忠與司禮丞高戩謀反,貶為端州高要(今廣東肇慶)尉。

705年唐中宗復辟,魏元忠被召回,授兵部尚書。時中宗不理朝政,把國家大權交付於魏元忠,並賜魏元忠物千段。元忠由是備受寵幸,逐漸專橫跋扈,被時人譏「不能賞善罰惡,勉修時政」。魏元忠又嫉妒武三思專權用事,適逢太子李重俊發動重俊之變,誅武三思,魏元忠乃暗中協助。武三思餘黨兵部尚書宗楚客、侍中紀處訥、右衛郎將姚庭筠給事中冉祖雍楊再思共同上疏斥元忠與太子通謀,元忠請求解職,在《請解職書》說「名忝大臣,不能緝諧中外,致使禍生輦轂,釁起儲闈。空懷報國之誠,而無死節之效」。先後貶渠州(今四川渠縣司馬思州務川(今貴州沿河東)尉。流貶途中,「行至涪陵而卒」。

後世

[編輯]

景龍四年(710年),追贈為尚書左僕射齊國公。二子:魏昇,太僕少卿;魏晃

評價

[編輯]

《舊唐書》評說「性非純一,識昧存亡,循利貪榮,有始無卒,不得其死,宜哉!」

注釋

[編輯]
  1. ^ 《舊唐書》上說魏元忠「陷周興獄」,臨刑被赦,而《新唐書》說元忠為「來俊臣所構」,臨刑被赦。
  2. ^ 《舊唐書》卷194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突厥上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92》,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122》,出自《新唐書

參考書目

[編輯]
  • 《舊唐書》卷九二《魏元忠傳》
前任:
唐休璟
唐朝尚書右僕射
706年
繼任:
楊再思
前任:
豆盧欽望
唐朝尚書左僕射
706年—707年
繼任:
韋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