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之波
黑龍江之波 | |
---|---|
歌曲 | |
語言 | 俄語 |
出版 | 1909年 |
類型 | 圓舞曲 |
作曲 | 馬克斯·阿韋列維奇·克尤斯 |
作詞 | 謝拉菲姆・波波夫(第一版) 康斯坦丁・瓦西里耶夫(第二版) 弗拉吉米爾・索柯洛夫(第三版) |
《黑龍江之波》(又稱《黑龍江的波濤》,俄語:Амурские волны,直譯名《阿穆爾河的波濤》),原為東西伯利亞第11步槍團軍樂隊指揮馬克斯·阿韋列維奇·克尤斯於20世紀初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創作的一首圓舞曲,1944年經由軍隊作曲家弗・魯勉采夫改編為合唱曲而得以在蘇聯內推廣傳唱,後經弗拉吉米爾・索柯洛夫再次改編後,與《藍色多瑙河》、《多瑙河之波》齊名,成為世界著名圓舞曲合唱經典之一。[1]
創作
[編輯]《黑龍江之波》原是一首軍樂曲,誕生於20世紀初。曲作者馬克斯・阿韋列維奇・克尤斯1874年(一說1877年)出於烏克蘭敖德薩的一個猶太人家庭里,畢業於敖德薩音樂學校,後在第11東西伯利亞團擔任軍樂隊長,參加過俄日戰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創作了《黑龍江之波》。他後來雖然換了好多地方也換了好幾個部隊,但始終擔任軍樂隊隊長。1927年,他從克里姆林宮儀仗隊的樂隊長的任上辭職,回到家鄉敖德薩,在俱樂部和學校里擔任指揮。1942年,死於德國人對敖德薩猶太人居住處的大屠殺。克尤斯寫過300首左右的音樂作品,唯有這一首《黑龍江之波》在國際上廣為流傳。[2]
該歌最初出版的是鋼琴改編譜。[1]
1944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這首幾乎已被湮沒的《黑龍江之波》的一份手抄樂譜落到了遠東戰線歌舞團團長弗・魯勉采夫的手裡。這位音樂家被這首圓舞曲的旋律所吸引,將它改編成合唱曲,並請團里的獨唱演員謝拉菲姆・波波夫填了詞。歌舞團演出後,歌曲開始在蘇聯遠東地區流傳開來。[2]
1950年代,波羅的海紅旗歌舞團也要演出這首合唱曲,並請該團的獨唱演員康斯坦丁・瓦西里耶夫另填新詞。瓦西里耶夫保留了波波夫的部分原詞。[2]
過了兩年,蘇聯合唱指揮大師、蘇聯人民藝術家弗拉吉米爾・索柯洛夫(1908-1993)寫了第3個合唱版本,帶領莫斯科青年與大學生合唱團參加了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4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贏得了二等獎,從此,這首歌曲揚名世界。[2]
中譯
[編輯]這首歌曲有薛範[2]和俞荻、曹永聲[3]譯配的兩個版本。中國大陸傳唱的是索柯洛夫的合唱版本。[2]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薛範. 《世界通俗合唱珍品集 第3册 现代流行歌曲、轻歌曲和群众歌曲 五线谱版》.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5年: 第205頁. ISBN 7-103-02859-1.
- ^ 2.0 2.1 2.2 2.3 2.4 2.5 薛範. 薛范60年翻译歌曲选. 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3年: 第486頁. ISBN 978-7-5523-0340-7.
- ^ 鄭裕鋒,徐武冠(編著). 《郑裕锋指挥合唱歌曲选》. 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年: 151頁. ISBN 7-80553-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