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87年颶風艾米莉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颶風艾米莉
Hurricane Emily
三級颶風(美國
9月22日,接近最高強度的三級颶風艾米莉
形成1987年9月20日
消散1987年9月26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125英里/小時(205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58毫巴百帕);28.29英寸汞柱
死亡直接導致兩人死亡,間接致使一人喪生
損失$8030萬(1987年美元
影響地區小安地列斯群島海地多米尼加巴哈馬百慕達
1987年大西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颶風艾米莉(英語:Hurricane Emily)是活躍度低於平均水平的1987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唯一一場大型颶風,源自9月20日離開非洲西海岸的東風波。氣旋很快就達到颶風強度,然後快速增強。9月22日,風暴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205公里,最低氣壓958毫巴百帕,28.2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接下來氣旋略有減弱,強度回落至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二級颶風標準並登陸多米尼加共和國。降級成熱帶風暴後,艾米莉快速朝東北方向穿越大西洋,在此期間進入第二輪快速增強期,再於9月25日直接從百慕達上空經過。次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布針對颶風的最後一份公告,宣布風暴轉變成溫帶氣旋

颶風艾米莉於9月21日在向風群島產生狂風暴雨,導致大量民宅受損,香蕉產業遭受重創,向風群島的損失總額約為29萬1000美元。風暴襲擊多米尼加共和國時雖然強度很高,但當地遭受的破壞程度只達到中等水平,共有三人喪生,經濟損失約為3000萬美元。氣旋之後出人意料地快速強化,對百慕達構成重大打擊,導致價值5000萬美元的破壞,還令16人受傷。

氣象歷史

[編輯]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颶風艾米莉源自9月13日離開非洲西南岸的東風波,這股東風波同熱帶輻合帶關聯,在低緯度洋面向西移動。天氣系統的組織結構很不穩定,其中的深層對流外流在連續幾天裡雖有發展,但又經常減弱,一直不成氣候。到了9月18日,這片熱帶擾動進入存在下沉氣流的海域,這種情況不利於熱帶氣旋發展。兩天後,天氣系統同熱帶輻合帶分離,並且很快就在巴貝多東南方向975公里洋面發展成這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1]

9月20日,氣旋逐漸增強,於協調世界時下午18點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並獲名「艾米莉」(Emily)。風暴圍繞強烈副熱帶高壓脊的邊緣總體朝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其中心到UTC9月21日中午12點時已直接從聖文森特島上空經過,風暴此時的風速為每小時85公里。[1]受上方的反氣旋影響,艾米莉在快速朝伊斯帕尼奧拉島逼近的同時快速增強。從UTC9月21日下午18點至9月22日下午18點的24小時裡,風暴中心氣壓降至958毫巴百帕,28.29英寸汞柱),降幅達44毫巴(百帕),風速也提升到每小時205公里,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已接近三級颶風強度上限,艾米莉至此成為1987年大西洋颶風季唯一的大型颶風[2]颶風獵人偵察機在艾米莉達到最高強度時測得的飛行高度層風速達每小時250公里,氣壓低至949毫巴(百帕,28.02英寸汞柱),但這項氣壓數值沒有得到正式確認[3][4]

9月22日,颶風獵人拍下艾米莉風眼的照片

9月22日晚至9月23日清晨,颶風在登陸前略有減弱。UTC凌晨3點左右,艾米莉的風眼巴拉奧納巴尼之間上岸,氣旋此時的風速仍達每小時175公里。登陸不到12小時後,颶風已降級成熱帶風暴,以風力時速100公里強度從海地附近進入大西洋。受幾乎沒有移動的鋒面天氣系統影響,氣旋在行經巴哈馬東部期間大幅減弱。艾米莉總體保持北上趨勢,環流中心於9月24日從距伊納瓜島馬亞瓜納島非常近的位置掠過。[2]

9月24日中午,艾米莉已嵌入中緯度西風帶並快速朝東北移動。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預計風暴會同東北方向的鋒面天氣系統融合,進而在24小時內轉變成溫帶氣旋。但是,艾米莉實際上卻出人意料地在9月25日進入第二輪快速增強期,強化速度一度達到爆發增強標準,中心氣壓每小時降幅達2.5毫巴。到了UTC早上6點,風暴已再度達到颶風標準,其中心於UTC11點45分直接從百慕達上空經過,此時風速達到每小時140公里。不久後,氣旋達到第二波強度高峰,風力時速達到150公里,最低氣壓974毫巴(百帕,28.76英寸汞柱)。[2]

9月25日,艾米莉繼續朝東北方向前進,移動速度還在不斷提升,於當晚達到每小時85公里。風暴開始轉變成溫帶氣旋,前進速度達到每小時100公里峰值,這樣高的移動速度在有紀錄以來所有熱帶氣旋中也可以排到第三位。颶風同斜壓區相互影響,於UTC9月26日下午18點完全轉變成溫帶氣旋,氣象機構隨即發布最後一份公告。[5]

防災措施

[編輯]
颶風艾米莉位於百慕達附近

9月21日熱帶風暴艾米莉快速逼近向風群島時,格瑞那達巴貝多聖文森特島聖露西亞收到熱帶風暴警告馬提尼克接獲熱帶風暴觀察預警[6]。風暴經過這些島嶼後[1],上述觀察預警和警告都在當晚中止[6]。9月22日清晨,多米尼加共和國南部沿海地區、海地南部和國西南半島進入颶風警告生效狀態[6]。艾米莉達到大型颶風標準後,氣象部門預計氣旋登陸時仍會有颶風強度,所以向海地北部發布颶風警告。當晚,巴哈馬東南部和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收到颶風觀察預警。氣象機構預計風暴會在巴哈馬上空重新增強後,颶風觀察預警又升級成颶風警告。[7]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預計艾米莉9月23日的移動路線會更朝西側偏移[2],所以向巴哈馬西北部發出颶風觀察預警,之後又升級成颶風警告,並向古巴東部發布颶風警告。9月24日清晨,由於艾米莉已進入大西洋上空,加勒比群島及巴哈馬的所有觀察預警和警告全部中止。[2][7]9月25日,百慕達收到特別公告,稱該島很可能會受到熱帶風暴強度大風影響[7]。隨著氣旋出人意料地大幅增強[2],百慕達又收到另一份特別公告,稱該島可能會在9月25日受到颶風強度狂風襲擊。風暴當晚經過該國後,上述公告停止生效。[7]

向風群島各地的學校和企業在風暴逼近前關閉[8]。多米尼加共和國首都聖多明哥約有6000人在氣旋來襲前撤離[9]。雖然艾米莉自始至終沒有朝佛羅里達州逼近,但該州官員還是建議居民嚴加防範[10]。政府官員探討艾米莉襲擊該州的可能,對颶風保持警惕[11]。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居民從低洼地區疏散到各個島嶼上的避難所[12]

9月25日,隨著艾米莉逼近加拿大近海水域,成立尚不足一個月的加拿大颶風中心首次針對熱帶氣旋發布公告,稱紐芬蘭島東南方向海域有可能出現狂風暴雨[13][14]

影響和善後

[編輯]
颶風艾米莉在波多黎各的降水分布

艾米莉以熱帶風暴強度經過小安地列斯群島,在多個島上降下暴雨。巴貝多因狂風導致大範圍地區的房屋屋頂受損,還有許多樹木倒塌,輸電線纜中斷,島上經濟損失達到十萬美元[8][15]聖文森特島的香蕉產業受到重創,約有70%的作物被毀[15][16]。全島各地的學校在氣旋來襲前關閉[17],島上在六小時內就降下76毫米雨量[15],導致洪水泛濫,八戶居民被迫離開家園[8],該島的損失總額約為19萬1000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因山體滑坡所致[18]。艾米莉的外圍雨帶波多黎各西南部普降中雨,最高降雨量有118毫米[19]

颶風在多米尼加共和國降下暴雨,引發大面積泥石流並奪走兩條人命[15],另有一人因踩到斷裂的電纜觸電身亡[20],風暴過後,估計該國有5000人流離失所[21]。氣旋在多米尼加共和國產生的最高降雨量為117毫米[22],該國農業受災特別嚴重,損失數額達3000萬美元[21]。艾米莉過去後,該國有數以百計的志願者協助政府官員清理災區,並向疏散到避難所的災民伸出援手。紅十字會同樣向當地派出支援,援助無家可歸的災民[20]。整場颶風一共造成三人死亡,經濟損失達8030萬美元[15][21]

艾米莉在海地上空經過,但沒有造成重大破壞和人員喪生,這主要是因為該國山區的森林覆蓋率還比較高,估計達到原有水平的四分之一。相比之下,這些森林到2004年時已經只剩下1.4%。[23]此外,風暴還在巴哈馬產生時速95公里的大風,最高降雨量34毫米[22]

氣象部門起初估計,艾米莉即便經過百慕達,風速也不會太強,結果島上居民被時速達150公里的狂風殺了個措手不及。汽車和船隻所受影響最大,還有部分房屋同樣在風暴經過期間受到重創。颶風在該島共計造成5000萬美元損失,幸而無人遇難。時速超過180公里的陣風導致16人受傷,約有230幢建築的屋頂被掀。當地機場關閉,樓房的大片屋頂被吹飛。許多汽車和船隻被氣旋掀翻,還有一艘載有700人的遊輪從系泊處脫離。[24][25]風暴登陸前,百慕達政府官員切斷島上九成地區的供電,保護電網安全[26]。此外,還有報導稱艾米莉催生出多場龍捲風,但這些消息沒有得到證實。艾米莉是1948年後襲擊百慕達的最強颶風。[15]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Harold P. Gerrish. Hurricane Emily Preliminary Report: Page One (GIF)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87-11-12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 ^ 2.0 2.1 2.2 2.3 2.4 2.5 Harold P. Gerrish. Hurricane Emily Preliminary Report: Page Two (GIF)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87-11-12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2). 
  3. ^ Harold P. Gerrish. Hurricane Emily Preliminary Report: Page Nineteen (GIF)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87-11-12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4. ^ Harold P. Gerrish. Hurricane Emily Preliminary Report: Page Twenty (GIF)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87-11-12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5. ^ Harold P. Gerrish. Hurricane Emily Preliminary Report: Page Three (GIF)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87-11-12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6. ^ 6.0 6.1 6.2 Harold P. Gerrish. Hurricane Emily Preliminary Report: Page Nine (GIF)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87-11-12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7. ^ 7.0 7.1 7.2 7.3 Harold P. Gerrish. Hurricane Emily Preliminary Report: Page Ten (GIF)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87-11-12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8. ^ 8.0 8.1 8.2 Hurricane Emily strengthening. The Free-Lance Star. Associated Press. 1987-09-22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9). 
  9. ^ Hurricane Emily kills 3 in Caribbean. Pittsburgh Post-Gazette. Associated Press. 1987-09-24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9). 
  10. ^ Staff Writer. County yawns at Hurricane Emily; Officials prepare for possible disaster. Miami Herald. 1987-09-23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3). 
  11. ^ Staff Writer. Emily brings hurricanes to mind. Miami Herald. 1987-09-23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3). 
  12. ^ A. J. Dickerson. Hurricane warning lifted as Emily weakens. The Free-Lance Star. 1987-09-24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9). 
  13. ^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History of the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CHC) (報告).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Canada. 2009-07-15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14. ^ RWH. Canadian Hurricane Prognostic Message Issued By Environment Canada at 0830 PM ADT Friday 25 September 1987 (TXT) (報告).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1987-09-25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7).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Robert A. Case; Harold P. Gerrish.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of 1987 (PDF)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88-04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16. ^ Department of Public Affairs. 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1994-11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7. ^ Hurricane Emily Strengthens, Posing Threat to Hispaniola.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Associated Press. 1987-09-22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7). 
  18. ^ Nicholas DeGraff. Natural Hazards and Disasters: Landslides in St. Luc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1999-08-25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19. ^ David M. Roth. Hurricane Emily - September 21–23, 1987 (報告).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9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0. ^ 20.0 20.1 Emily regaining strength after hitting Dominican. The Bulletin.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987-09-23 [2016-10-05]. 
  21. ^ 21.0 21.1 21.2 Harold P. Gerrish. Hurricane Emily Preliminary Report: Page 4 (GIF)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87-11-12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2. ^ 22.0 22.1 Harold P. Gerrish. Hurricane Emily Preliminary Report: Page Eight (GIF)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87-11-12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3. ^ Jane Deren. Hurricanes and Haiti: A Tragic History (PDF). Saint Bridget Church. 2008 [2012-02-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2-22). 
  24. ^ Hurricane in Bermuda Causes Minor Injurie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Associated Press. 1987-09-26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7). 
  25. ^ Staff Writer. Hurricane Emily Buffets Bermuda. The Washington Post. 1987-09-26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26. ^ Hurricane injures 16 in Bermuda. The Boston Globe. Associated Press. 1987-09-26 [2016-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外部連結

[編輯]
1987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