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Allthingsgo/Cognitive computing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認知計算(CC)描述了基於人工智慧和信號處理科學分支的技術平台。 這些平台包括機器學習、推理、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和視覺(對象識別)、人機互動、對話和敘述生成,以及其他技術。[1]

定義[編輯]

目前,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工業界,對於認知計算都沒有一個廣泛的共識。[2][3][4]

一般來說,認知計算一詞被用來指模仿人類大腦功能的新硬體和 / 或軟體(2004年) ,有助於改善人類的決策。[5][6][7][8][9][10][11][12] 從這個意義上說,CC 是一種新型的計算機,其目標是更準確地模擬人類的大腦 / 思維感覺、理由和對刺激的反應。 Cc 應用程式連結數據分析和自適應頁面顯示(AUI)來調整特定類型受眾的內容。 因此,CC 硬體和應用程式力求通過設計更有效和更有影響力。

認知系統可能表現出的一些特徵是:

  • 適應性: 他們可能隨著信息的變化和目標和需求的演變而學習。 他們可能會解決模稜兩可的問題,容忍不可預測性。 它們可能被設計成實時或接近實時的動態數據。[13]
  • 交互式: 他們可以很容易地與用戶交互,這樣用戶就可以輕鬆地定義他們的需求。 它們也可能與其他處理器、設備、雲服務以及人們進行交互。
  • 迭代和有狀態: 如果問題陳述不明確或不完整,他們可以通過提問或尋找額外的源輸入來幫助定義一個問題。 他們可能會在一個過程中"記住"以前的交互,並返回適合當時具體應用的信息。
  • 語境: 他們可能理解、識別和提取上下文元素,如意義,語法,時間,地點,適當的領域,規則,用戶的個人資料,過程,任務和目標。 它們可以利用多種信息來源,包括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字信息,以及感官輸入(視覺、手勢、聽覺或傳感器)。[14]

用例[編輯]

認知分析[編輯]

認知計算技術平台通常專門處理和分析大型非結構化數據集。[15][16]

文字處理文檔、電子郵件、視頻、圖像、音頻文件、演示文稿、網頁、社交媒體和許多其他數據格式通常需要用元數據手動標記,然後才能被輸入電腦進行分析和洞察力生成。 在傳統的大數據分析中使用認知分析的主要好處是,這些數據集不需要被偽裝。

認知分析系統的其他特點包括:

  • 適應性: 認知分析系統可以使用機器學習來適應不同的環境,最小程度的人類監督
  • 自然語言交互: 認知分析系統可以配備一個聊天機器人或者搜索助手,可以理解查詢,解釋數據洞察,並用自然語言與人類互動。

另請參閱[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Augmented intelligence, helping humans make smarter decisions.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http://h20195.www2.hpe.com/V2/GetPDF.aspx/4AA6-4478ENW.pdf連結=連結=
  2. ^ Kelly III, Dr. John. Computing, cognition and the future of knowing (PDF). IBM Research: Cognitive Computing. IBM Corporation. 2015 [February 9, 2016]. 
  3. ^ IBM Research: Cognitive Computing. 
  4. ^ Cognitive Computing. 
  5. ^ Hewlett Packard Labs. 
  6. ^ Terdiman, Daniel (2014) .IBM's TrueNorth processor mimics the human brain.http://www.cnet.com/news/ibms-truenorth-processor-mimics-the-human-brain/
  7. ^ Knight, Shawn (2011). IBM unveils cognitive computing chips that mimic human brain TechSpot: August 18, 2011, 12:00 PM
  8. ^ Hamill, Jasper (2013). Cognitive computing: IBM unveils software for its brain-like SyNAPSE chips The Register: August 8, 2013
  9. ^ Denning. P.J. Surfing Toward the Futur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4, 57 (3): 26–29. doi:10.1145/2566967. |author=|last=只需其一 (幫助)
  10. ^ Dr. Lars Ludwig. Extended Artificial Memory. Toward an integral cognitive theory of memory and technology. (pdf).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Kaiserslautern. 2013 [2017-02-07]. |author=|last=只需其一 (幫助)
  11. ^ Research at HP Labs. 
  12. ^ Automate Complex Workflows Using Tactical Cognitive Computing: Coseer. [2017-07-31]. 
  13. ^ Ferrucci, D. et al. (2010) Building Watson: an overview of the DeepQA Project.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all 2010, 59–79.
  14. ^ Deanfelis, Stephen (2014). Will 2014 Be the Year You Fall in Love With Cognitive Computing? Wired: 2014-04-21
  15. ^ Cognitive analytics - The three-minute guide (PDF). 2014 [2017-08-18]. 
  16. ^ What is cognitive analytics? - Quora. [2017-08-18] (英語). 

升入閱讀[編輯]

[[Category:人工智能]] [[Category:認知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