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8年4月15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詩瑪》(漢文早期也寫作阿斯瑪)是彝族撒尼人的民間敘事長詩,是一部記錄了彝族撒尼社會發展的民間歷史著作,被撒尼人稱為「我們民族的歌」,屬於口傳五言詩,是撒尼人民族文化的代表。長詩由撒尼先民在漫長的勞動生活中,以口耳相傳講述和歌唱的方式保存下來,至今仍在撒尼人中廣泛流傳,可在婚嫁、葬儀、勞動、生活等場合講唱,也因包含一定的宗教內容被視為宗教經典(多為祭祖、祭神的內容),在一些固定的祭祀禮儀中講唱。《阿詩瑪》故事的形成年代最早為公元前8世紀,最晚為1726年政府改土歸流結束,時間跨度近2,500年,並不是在某個具體的時間點上形成。對於最著名的高潮情節「搶婚」較準確的主要形成時代,學界也多有爭論,上自原始社會時期,下至明代中後期均有說法,多數觀點認為主要產生於母系社會末期或土司制度末期。《阿詩瑪》是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中的珍品,代表著撒尼人文學作品的最高成就,2006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流傳最廣的漢語《阿詩瑪》文本化作品,是由黃鐵楊知勇劉綺公劉等4人於1953年整理而成的。各整理本的長度不一,大約在1,500行至1,800行。整理本因脫離原始的《阿詩瑪》長詩內涵,也受到了學界的批評。《阿詩瑪》的傳說、故事和詩歌曾被改編為多種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