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7年 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赴醫院勞軍

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民先隊。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青年抗日救國組織[1]。1936年2月1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在北平成立,其工作宗旨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追求民族解放。敖白楓任總隊長,黃敬任中共黨團書記[2]

沿革

[編輯]

一二九運動後,燕京大學召開北平各校學生代表大會,會議指出學生雖然是抗日的重要力量,但並非主力軍。會議通過北平學聯黨組織決定,到廣大農村從事宣傳抗日工作。1936年1月,北平學聯和天津學聯共同組織了「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中國大學董毓華東北大學宋黎北平師範大學江明擔任總指揮。宣傳團黨團書記為彭濤,黨團領導成員還有黃敬。另一部分學聯黨團領導成員姚依林郭明秋孫敬文等人留守北平。

「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下分四個團:其中一、二團是北京大學、東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學、弘達學院東北中山中學鏡湖中學等學校學生組成,第一團指揮是江明。第三團是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朝陽學院等校學生組成,指揮是燕京大學的黃華和清華大學的蔣南翔。第四團由天津各大、中學校組成,共計五百人左右,1936年1月2日至4日籌備出發。1936年1月5日,清華物理系畢業生、日後的改革派經濟學家于光遠帶領平津學生南下宣傳團先遣隊,從清華、燕京二大學出發,尚未至盧溝橋,路遇美國記者採訪,于光遠與李昌、楊學誠(後為新四軍第5師鄂皖兵團指揮部政委)、張載的合影登在第二天的北平日報英文版上。美國記者稱此四人為「四學生先鋒」(Vanguard of Four Students)。

1月7日、8日,南下擴大宣傳團4個團分別到達固安。中共地下黨員、固安簡易師範校長王雨山率領部分學生出城迎接,但固安縣長則按北平當局通知下令緊閉城門。宣傳團就在城外鄉鎮開展宣傳工作,召開群眾大會和各種座談會,演出話劇《打回老家去》,教群眾唱救亡歌曲。次日宣傳團在固安縣城北關召開大會,各團代表分別報告了南下經過。會議決定宣傳團進行組織調整,將第四團併入第一團,更改路線:第一團走東路,從固安向南,經霸縣、雄縣、任丘、高陽至保定;第二團走中路,從固安往西南,經新城、容城至保定;第三團仍走西路,至涿縣後沿平漢線南下抵達保定。3個團約定10日後在保定會師。

南下擴大宣傳團活動震動當局。1月14日,宣傳團第二團在新城縣辛立莊小學駐地被軍警、特務包圍,大部分學生當晚逃出,在雄縣追上第一團。少數未逃出的學生被軍警押送回北平。第三團於14日在高碑店遭到軍警特務包圍,15日宣傳團員被強行押解回平。當第二團在辛立莊被包圍時,董毓華、宋黎連夜回北平向市委匯報,市委決定派人通知宣傳團不再繼續南下,第一團第二團的同學分別返回平津[3]

1936年2月1日,北平石駙馬大街北平師範大學文學院召開了南下擴大宣傳團團員代表大會,決定將中國青年救亡先鋒團與民族解放先鋒隊合併,正式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後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會上通過民先隊的《鬥爭綱領》、《工作綱要》、《組織系統》和《規約》。敖白楓任總隊長,劉導生任秘書,蕭敏頌任組織部部長,王仁忱任宣傳部部長。市委在民先隊建立了黨團,黃敬任書記。民先隊按學校成立分隊:全市設4個區隊部,第一批300餘人,分屬26個分隊[4]

1937年初到1939年5月,于光遠等人在保定、石家莊、太原、武漢、鄂西、長沙、南昌、粵北等地來回奔走,發展和擴大民先隊組織。1937年2月4日至9日民先隊在北平召開了全國第一次代表大會,參加代表24人,代表18個地方隊部的六千多隊員。大會通過了《政治綱領草案》、《組織法》、《政治及工作決議案》以及《告全體隊員同志書》。《組織法》提出「民先是一個民眾救亡的先鋒團體,它在整個民族解放過程中,起著骨幹的推動作用」,「並且是一個實行高度民主集中制的半軍事性質的隊伍,要隨時隨地學習軍事知識與技能,並在民族解放過程中武裝自己及武裝民眾」;同時,還具體規定了入隊的條件。這次大會正式成立了全國民先隊總部,選舉李昌李哲人劉導生等為全國總部負責人。

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多隊員到抗日根據地參加戰鬥。193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民先隊改造的決定》,要求發展民先隊為廣大青年抗日的群眾團體。1938年4月,為適應當時任務的需要,民先隊總部在西安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重新修訂了民先隊的章程。以後,民先隊組織得到進一步發展,到1938年6月,民先隊員發展到五萬多人,成為全民抗戰中的一支積極力量。1938年8月20日國民黨武漢衛戍司令部政治部宣布解散國統區的民先隊組織和青年救國會蟻社等進步青年救亡組織。[5]。共產黨抗日根據地的民先隊組織於1940年後併入青年救國會。

著名成員

[編輯]
  • 清華大學物理系的于光遠(1915-2013):曾為「民先」先遣隊隊長、總部領導等職,後為著名改革派經濟學家、國家科委科技部前身)副主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 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系的董毓華(1907—1939):後任華北人民抗日聯軍司令員,於1939年積勞成疾逝世。
  • 東北大學政治經濟系的宋黎(1911-2002):後任張學良秘書,從事地下工作,參與調解西安事變、1945年重慶談判,亦隨周恩來在南京繼續談判。1949年後曾任遼寧省政協主席。
  • 北平師範大學江明(1911—2001):後曾任對外貿易部副部長、國家科委副主任。
  • 輔仁大學彭濤(1913-1961):後為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化學工業部部長、國家計委綜合利用局(資源利用局)局長。
  • 北京大學數學系的黃敬(1912-1958):後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兼天津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國家技術委員會主任。
  • 清華大學化學系姚依林(1917-1994):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 清華大學中文系熊向暉(1919-2005):後為胡宗南機要秘書,中共潛伏人員,後為中國駐墨西哥第一任大使、中共中央調查部副部長、統戰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
  • 北平女一中的郭明秋(1917年-2001):曾任全國婦聯宣傳部部長、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 私立鏡湖中學(後北京七中)的孫敬文(1916年-1998):後為新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部副部長、化學工業部部長、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副董事長。
  • 許家屯:曾任江蘇省東灌沐中華民族解放先峰隊組織部部長,後為江蘇省委第一書記、江蘇省五屆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港澳工作委員會書記(港澳工委書記)、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 胡開明(原名胡煜):東北大學經濟系,曾主持「東北大學學生救亡工作委員會」率學生團體赴西安向張學良、蔣介石請願。後任河北常務副省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參考

[編輯]
  1. ^ 謝蔭明. 中共北京历史八讲.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2.01: 31–32. ISBN 978-7-200-09116-8. 
  2. ^ 王邦佐等編寫. 政治学辞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9.01: 84. ISBN 978-7-5326-2529-1. 
  3. ^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著. 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 第1卷.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1.06: 253–254. ISBN 978-7-200-08782-6. 
  4. ^ 田蘇蘇,樊孝東,把增強,張瑞靜著. 华北抗日战争史 第1部 从九一八到七七 第4卷 民众抗日救亡.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2.07: 190–191. ISBN 978-7-202-05987-6. 
  5. ^ 夏征農,陳至立主編;熊月之等編著. 大辞海 中国近现代史卷.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3.12: 481. ISBN 7-5326-407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