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匈帝國海軍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匈帝國海軍
德語:Kaiserlich und Koniglich Kriegsmarine
匈牙利語Császári és Királyi Haditengerészet
奧匈帝國海軍的紋章
存在時期1867–1918
國家或地區 奧匈帝國
部門海軍
功能保衛亞得里亞海
規模第一次世界大戰
4艘無畏艦
9艘前無畏艦
4艘岸防戰艦
3艘裝甲巡洋艦
6艘輕巡洋艦
30艘驅逐艦
36艘魚雷艇
6艘潛艦
參與戰役八國聯軍之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威廉·馮·泰格霍夫
安東·豪斯英語Anton Haus
霍爾蒂·米克洛什
標識
艦艏旗
(1894年-1915年)
海軍旗
(1786年-1915年)

奧匈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 und Koniglich Kriegsmarine匈牙利語Császári és Királyi Haditengerészet,常縮寫為「k. u. k. Kriegsmarine」,意為「皇家與王家戰爭海軍」)是指1867年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合併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的奧匈帝國海上軍種。

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16世紀即有雇傭武裝商船,成立多支多瑙河艦隊,提供在17世紀打敗鄂圖曼帝國的助力,也曾為奧屬荷蘭海上護航,這時的奧國還並未有一支統一指揮的海軍部隊,艦隊常各自為戰。至18世紀末,歐洲爆發「七年戰爭」,奧國在亞得里亞海的防禦弱點顯而易見,促使考尼茲伯爵英語Wenzel Anton, Prince of Kaunitz-Rietberg提倡建立一支真正的海上艦隊。不過,約瑟夫二世登基為王、海軍的建立才正著手開始,奧地利即在拿破崙戰爭中被打敗,其和約——《坎波福爾米奧條約》割取了奧國多座地中海島嶼給法國,減少了可用的海軍基地,但也同時也與法國瓜分了威尼斯共和國,並吸收了後者的海軍,強化了自身的實力。1802年,奧國「海軍督察長」卡爾大公下令在威尼斯建立第一所海軍院校,接著因戰爭而於1848年遷到的里雅斯特,後又移至阜姆,名為「海軍院校」(Marine-Akademie),為奧國海軍培養自己的軍官團。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奧地利海軍開始活躍,除了作戰之用外,奧國海軍亦有發揚國威之任務,和平與戰時皆比以往來的活躍,包括環遊世界的納瓦拉號護衛艦英語SMS Novara (1850)、極地考察、參與希臘獨立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其中以後者期間爆發的「利薩海戰」為名,奧國海軍在此役中打敗了數量佔有優勢的義大利海軍,為其建軍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勝利,艦隊指揮官威廉·馮·泰格霍夫也因此成了奧國海軍的代表性英雄人物。

1867年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合併,二元帝國「奧匈帝國」誕生,原先的「奧地利戰爭海軍」(österreichische Kriegsmarine)名稱亦加上冠詞「皇家與王家德語Kaiserlich und Koniglich, K.u.K」,象徵其二元性。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於美西戰爭日俄戰爭以及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的著作影響等多方面因素,世界迎來海軍復興潮,奧匈帝國也不落人後,開始加緊擴建海軍,並以義大利為主要假想敵。1906年,英國「無畏號」戰艦下水,這艘技術上遠超過同時期戰艦的新艦令後者相形失色,許多船艦在下水服役的同時即落伍,挑起了各國搶著建造類似於「無畏號」的「無畏艦」之軍備競賽,各國關係也隨之緊張,奧匈帝國外交上也與德意志帝國逐漸靠攏。這段時間裡,奧匈帝國也以歐洲列強的身份活躍於國際的局部戰爭,其中海軍在希土戰爭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之役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匈帝國海軍作為一支防禦性質的海軍,主要任務是保衛亞得里亞海沿岸和維持海上貿易線的暢通,長久以來便以義大利海軍為主要假想敵,一戰爆發後也是同以其為主的地中海協約國海軍作戰,戰爭大多時間裡奧匈帝國海軍都待在港內拒不出戰,唯一較具規模的海戰為與義大利艦隊交戰的「奧特朗托海峽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Strait of Otranto (1917)」,雖然結果是奧軍獲勝,但對整個海上態勢不具有決定性。戰爭結束後,艦艇遭到協約國瓜分,奧匈帝國也解體為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內陸國家,主要的海軍設施和傳統皆傳承至新生的「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即後來的南斯拉夫王國,匈牙利僅保留了一支小型河岸艦隊。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template:Military of Austria-Hungary英語template:Military of Austria-Hung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