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時代
史前時代 | ||||
全 新 世 |
鐵器時代 | 原史時代 | ||
青銅時代晚期 | 青 銅 時 代 | |||
青銅時代中期 | ||||
青銅時代初期 | ||||
銅石並用時代/紅銅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石 器 時 代 |
史前史 | ||
中石器時代 | ||||
更 新 世 |
舊石器時代晚期 | 舊 石 器 時 代 | ||
舊石器時代中期 | ||||
舊石器時代初期 |
舊石器時代(英語:Paleolithic age)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一般劃定此時期為距今約260萬年[1]或250萬年[2](能人首次製造出石器)至1.2萬年前[3][4](新石器開始普及),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其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對應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之後為中石器時代[5]。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通常以原始族群的形式聚居在一起,並通過收集植物和獵取野生動物維生[6]。儘管在此時代內人類也使用木質和骨質工具,但舊石器時代的典型標誌是使用了藉由敲打石頭製成的石質工具。儘管其他材料,如皮革、植物纖維等亦適合製成工具使用,但由於其性質使然,此類材料未能有更廣泛的應用。在舊石器時代期間,人類在早期的能人和智人基礎上向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大幅度進化。[7]在舊石器時代後期(特別是中晚期),人類開始了最早的藝術創作,並開始涉足宗教、精神領域,如葬禮和儀式。[6][8][9][10]
名稱
[編輯]「舊石器時代」一詞最早由考古學家約翰·拉伯克於1865年提出,源於希臘語παλαιός(palaios,「舊」)以及 λίθος(lithos,「石頭」),意為「老舊的石頭的時代」。
時間表
[編輯]傳統上將舊石器時代劃分為三個時期(互有重疊):舊石器時代初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舊石器時代晚期。這三個不同階段標誌著不同的人類社會、科技和文化的演進程度。人類演化在舊石器時代簡單來説是這樣的:能人演化為直立人,然後直立人演化為智人,智人並分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初期
[編輯]舊石器時代初期(約260萬年或250萬年前-約100萬年前)[1][3],代表文化有奧杜韋文化、阿舍利文化、克拉克當文化、北京人文化、元謀人文化、藍田人文化、泥河灣人文化。
中期
[編輯]舊石器時代中期(約30萬年前-約3萬年前)[11],代表文化有莫斯特文化、阿泰爾文化、丁村人文化。
晚期
[編輯]舊石器時代晚期(約5萬年前-約5000年前)[11],代表文化有奧瑞納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山頂洞人文化、薩拉烏蘇遺址、長濱文化。
地理
[編輯]地質
[編輯]舊石器時代跨越了上新世和更新世兩個地質時代,這兩個地質時代均經歷了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地質和氣候變化。
上新世期間,大陸漂移不斷進行,從距當今位置250千米處移動到距當今位置70千米處,南美洲通過巴拿馬地峽與北美洲相連,使南美洲原有的有袋類動物幾乎完全滅絕。巴拿馬地峽的形成對全球氣候有著重大影響,溫暖的赤道洋流就此被切斷,來自極地的寒冷洋流進一步降低了被封閉的大西洋的溫度。中美洲在上新世完全形成,使得南、北美洲原有的動物能夠離開原來的棲息地向新的地區遷移。[12]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的板塊碰撞創造了地中海,封閉了殘餘的特提斯洋。在更新世,各現代大陸基本上已經移動到其目前所在位置,這些大陸所在的板塊在這一段時期可能移動了多達100公里的距離。[13]
氣候
[編輯]上新世時代的氣候較凍土層鵝卵石出現。[14]中緯度地區的冰川可能於上新世的末期開始形成。上新世時期的全球變冷可能導致了森林的消失和草原、稀樹草原的擴大。[12]
更新世時期的氣候特點是反覆出現的冰川周期,在某些地方,大陸冰川一直推進到中緯度地區(40度緯度)。四個主要的冰期活動和大量相關小事件已經確定,其中一個主要活動是普遍出現的冰川漲落,稱為冰期,冰期被間冰期分隔。在每一個冰期內,冰川都會有少許進退,這種少量的進退稱為「小冰期」,兩個小冰期之間的時段稱為「小間冰期」。每一冰川在其1500-3000米厚的冰蓋中都封存了體積巨大的水,暫時性地造成全球海平面下降100米。在間冰期,如目前,海岸線被淹沒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冰川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整個上新世和更新世,南極洲都被冰層覆蓋,安第斯山脈南部為巴塔哥尼亞冰蓋覆蓋,在紐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到也有冰川分布,非洲中東部肯亞山、吉力馬札羅山和魯文佐利山脈殘餘的冰川則更加巨大,在阿特拉斯山脈中也有冰川存在。在北半球,許多冰川融為一體。柯迪勒拉冰蓋覆蓋了北美西北部地區,勞倫臺德冰蓋覆蓋了東部,芬蘭-斯堪地那維亞冰蓋覆蓋北歐,包括英國,阿爾卑斯冰蓋覆蓋了阿爾卑斯山,散布的圓頂冰蓋遍及西伯利亞和北極大陸架,更北的海域常年凍結。舊石器時代晚期(更新世晚期,約1.8萬年前)地處亞洲和北美間的白令陸橋為冰層阻斷[13],這可能阻斷了早期古印第安人(如克洛維斯文化)直接越過白令陸橋到達北美。
根據馬克·萊納斯整理的數據,更新世的整體環境可以描述為:持續的聖嬰現象,南太平洋信風削弱乃至風向轉東,熱空氣在秘魯附近上升,暖流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向東太平洋擴散,和其他類聖嬰現象[15]。
冰河時期隨著舊石器時代(更新世末期)的結束而結束,地球氣候變暖。這可能導致或促成了更新世巨型動物群的滅絕。[16]科學家認為,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期間的全球氣候變暖可能使人類能更容易的到達之前因封凍而無法到達的新棲息地。[17]
人類生活
[編輯]由於這一時期缺乏文字記錄,現時幾乎所有關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文化和生活情況,均只能通過考古學和人類學,對生活方式與舊石器時代狩獵-採集文明相似的近代文明(如布須曼人)進行類比而得來[18]。典型的舊石器時代社會的經濟結構是狩獵-採集經濟[19]。人們獵取野生動物以獲得肉食,收集食物、柴火和天然材料作為工具、衣服和住所[19][20]。和更近代的狩獵-採集文明相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與新石器時代農業社會和現代工業社會的人類相比,擁有更豐富的閒暇時間[19][21]。在舊石器時代後期,尤其是其中期和晚期,人類開始創造諸如岩畫、壁畫和珠寶首飾等藝術品,並開始從事諸如葬禮和儀式之類的宗教行為[22]。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Nicholas Toth and Kathy Schick (2007). Handbook of Paleoanthropology.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p. 1963. ISBN 978-3-540-32474-4
- ^ "Stone Age,"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7 Contributed by Kathy Schick, B.A., M.A., Ph.D. and Nicholas Toth, B.A., M.A., Ph.D.
- ^ 3.0 3.1 Grolier Incorporated (1989).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rolier Incorporated. p. 542. ISBN 0-7172-0120-1.
- ^ "Stone Age,"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7 Contributed by Kathy Schick, B.A., M.A., Ph.D. and Nicholas Toth, B.A., M.A., Ph.D.
- ^ Mesolithic Period. (2008).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April 10, 2008,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 ^ 6.0 6.1 McClellan (200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orld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Baltimore, Maryland: JHU Press. ISBN 0-8018-8360-1. Page 6–12
- ^ Human Evolution,"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7 Contributed by Richard B. Potts, B.A., Ph.D.
- ^ Phillip Lieberman (1991). Uniquely Huma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92183-6.
- ^ Kusimba, Sibel (2003). African Foragers: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teractions. Rowman Altamira. p. 285. ISBN 0-7591-0154-X.
- ^ World's Oldest Ritual Discovered -- Worshipped The Python 70,000 Years Ago The 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 (2006, November 30). World's Oldest Ritual Discovered -- Worshipped The Python 70,000 Years Ago.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rch 2, 2008
- ^ 11.0 11.1 Miller, Barbra; Bernard Wood, Andrew Balansky, Julio Mercader, Melissa Panger (2006) (PDF). Anthropology. Boston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p. 768. ISBN 0-205-32024-4.
- ^ 12.0 12.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useum of Paleontology website the Pliocene epoch(accessed March 25)". Ucmp.berkeley.edu. Retrieved 2010-01-31.
- ^ 13.0 13.1 Christopher Scotese. "Paleomap project". The Earth has been in an Ice House Climate for the last 30 million years. Retrieved 2008-03-23.
- ^ Van Andel, Tjeerd H. (1994). New Views on an Old Planet: A History of Glob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454 pp.. ISBN 0-521-44243-5.
- ^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Six Degrees Could Change The World, Mark Lynas interview. Retrieved February 14, 2008.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useum of Paleontology website the Pleistocene epoch(accessed March 25)". Ucmp.berkeley.edu. Retrieved 2010-01-31.
- ^ Kimberly Johnson.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Climate Change, Then Humans, Drove Mammoths Extinct from National geographic. Retrieved 2008-04-04.
- ^ 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 (1997). Lifelines from Our Past: A New World History . New Jersey, USA: ME Sharpe. ISBN 0-13-357005-3 . Page 70
- ^ 19.0 19.1 19.2 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 (1991). 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 New Jersey, USA: Prentice Hall. ISBN 0-13-357005-3 . Pages 9–13
- ^ Sue Rowland. "Pre-History, Pre-Civilization, and Paleolithic People" . Informal Learning — Women's History . Retrieved 2008-03-25 .
- ^ Felipe Fernandez Armesto (2003). Idea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Newyork: 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 p. 400. ISBN 978-0-7566-3298-4 . ; Page 10
- ^ Hillary Mayell. "When Did "Modern" Behavior Emerge in Humans?" .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 Retrieved 2008-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