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名現象
第十名現象是中國大陸杭州市天長小學老師周武提出的一種關於學生在校成績和日後成就相關性的教育學理論。具體指在小學班級內考試排名在第十名左右的人在日後工作與學習中會取得較大成就。中國大陸民間及後來的教育學者後來採用了一種更模糊性的表述:學生時代成績中等的學生在日後的工作中會比成績頂尖的學生成就更大。
起源
[編輯]1989年,周武受邀參加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時發現,聚會中取得成就較大的學生都是當時成績中等偏上和不太出色的學生。[1]而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優秀學生,成就沒有原來期待的好。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他開始對自己畢業班學生追蹤。經過十年針對151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小學的好學生隨著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而小學時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學生,在進入初中、高中後,名次卻往前移動。而到日後工作中,差距進一步拉大。那些成績中游的學生在後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現出色」,並成長為「棟梁型」人才;相反,那些當年備受老師寵愛、成績數一數二的優秀學生,長大後卻淡出優秀行列,甚至在其後的升學和就業等方面屢屢受挫。在1999年,《錢江晚報》記者張谷風撰寫報道《耐人尋味的第十名現象》,引起了全國關於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爭論。[2]
解釋
[編輯]周武解釋[1],中等學生的共同特徵為:
- 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麼多,
- 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
名列前茅的學生的共同特徵:
- 得到父母、師長過分關注
- 過分關注學科成績
由於尖子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過多干涉,反而扼抑了潛能和學習自主性。而家長與老師對中等學生期望不是非常高,所以學習過程中更能享受學習本身帶來的樂趣,更能在自然狀態下學習。
影響
[編輯]第十名現象在當時中國大陸產生了巨大反響,引起了對應試教育的反思,促使民眾開始關心減負、素質教育等議題。[3]文章見報後,有數百人向《錢江晚報》編輯部致電發表見解。浙江省教委有關負責人也就此發表看法,並推動了浙江省十項教育減負措施的出台。其他省市媒體紛紛對這一報道給予極大的關注,《人民日報》也就此事發表推進素質教育、減輕過重課業負擔的評論員文章。1999年2月7日,中央電視台12演播室在就金華市徐力殺母事件展開素質教育大討論時,特地邀請理論提出者周武赴京現場解說。[4]
網易CEO丁磊被認為是第十名現象的著名例證。他當年高中同班同學江鴻回憶說丁磊在高中學習成績並不出色,「不過最好也只在第十至二十位之間,從來沒有殺進班級前十名,更別提在年級內的排名了。」「這與其後來首富地位極不相稱,丁磊這個個例也是符合『第十名現象』的」江鴻在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評價道。[5]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耐人尋味的第十名現象》,1999,《錢江晚報》,張谷風。
- ^ 『第十名现象』引起全国关注的前前后后.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3).
- ^ 略论晚报教育新闻报道的公平追求. [2014-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 ^ [www.people.com.cn/GB/paper79/1825/294536.html 『第十名現象』引起全國關注的前前後後]
- ^ 揭秘富豪童年生活:丁磊印证第10名现象. [2014-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