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之戰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1年8月11日) |
鄴城之戰 | |||||||
---|---|---|---|---|---|---|---|
安史之亂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唐 | 燕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朔方節度使郭子儀 淮西節度使魯炅 興平節度使李奐 滑濮節度使許叔冀 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 鄭蔡節度使季廣琛 河南節度使崔光遠 平盧兵馬使董秦 河東節度使李光弼 關內澤潞節度使王思禮 |
安慶緒 史思明 | ||||||
兵力 | |||||||
約210,000 號稱600,000 | 130,000 | ||||||
傷亡與損失 | |||||||
損失兵力四分之一 損失戰馬7,000 甲仗100,000 | 不詳 |
鄴城之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九月至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軍圍攻鄴城(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與河南省安陽市境)安慶緒部,與其援軍史思明部交鋒時被狂風驚散潰敗的作戰。
歷史背景
[編輯]唐肅宗至德二載十月,安慶緒在陝郡之戰後率1300人從洛陽逃到鄴城,因此洛陽城被唐軍收復,並攻占河內等地,陳留軍民則殺尹子奇歸唐。張鎬率兵收復河南、河北郡縣。但由於唐肅宗忙於迎接太上皇,而錯失追剿安慶緒殘部的時機,導致安慶緒至鄴後重整旗鼓。其部下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各率所部至鄴會合,連同安慶緒在河北諸郡招募的新兵,共約6萬人。此時,安慶緒擔心史思明勢盛,於十二月遣使至范陽調兵。史思明囚安慶緒使者,以其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被授范陽節度使;半年後復叛。[1]
戰爭經過
[編輯]在安慶緒逃亡到鄴城一年之後,唐肅宗於乾元元年九月,命令郭子儀、魯炅、李奐、許叔冀、李嗣業、季廣琛、崔光遠七節度使和平盧兵馬使董秦共領步騎約20萬,北進主攻安慶緒,又命李光弼、王思禮兩節度使率所部助攻。唐肅宗認為郭子儀和李光弼均為元勛,不好彼此統屬,故不設元帥之職,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軍行動。各地軍隊沒有統一指揮,成為唐軍進攻鄴城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十月,郭子儀、魯炅、季廣琛、崔光遠等部先後北渡黃河,並李嗣業部會攻衛州(今河南衛輝),以弓弩手伏擊而逐,大敗安慶緒親領7萬援軍,克衛州;乘勝追擊,在鄴城西南愁思岡擊安慶緒的軍隊,先後共斬其3萬餘人。安慶緒退回鄴城,被唐軍包圍,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許以讓位。[2]
史思明率兵13萬南下解鄴城之圍,先遣1萬步騎進駐滏陽(今河北磁縣),十二月,史思明擊敗崔光遠奪占魏州。二年正月,李光弼提議分兵逼近魏州,各個擊破史軍,但魚朝恩不納。二月,唐軍圍鄴城四月不下。史思明率部向唐軍逼進,並截斷唐軍糧運。
三月初六,號稱60萬的唐軍,布陣於安陽河(今河南安陽)之北。史思明親領精兵5萬與唐軍李、王、許、魯等部激戰,雙方傷亡甚重。郭子儀率軍繼至,未及列陣,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兩軍皆大驚而退。唐軍南撤,郭部退保洛陽。其餘各節度使兵退歸本鎮。史思明收集部眾駐鄴城南,誘殺安慶緒及高尚、崔乾祐等,入城兼併其軍,遂留其子史朝義守鄴城,自還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