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堂子胡同

坐标39°54′51″N 116°25′16″E / 39.9142026°N 116.4211135°E / 39.9142026; 116.4211135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9°54′51″N 116°25′16″E / 39.9142026°N 116.4211135°E / 39.9142026; 116.4211135

东堂子胡同,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1]

简介

[编辑]

东堂子胡同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与南侧的外交部街和北侧的红星胡同(原名无量大人胡同)平行。胡同南侧有协和胡同通往外交部街。东堂子胡同全长726米,宽8米,沥青路面。[1]

东堂子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为“堂子胡同”。“堂子”是明朝时的江南方言,意为“妓院”,故得名。清朝镶白旗,称“东堂子胡同”。《天咫偶闻》记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东堂子胡同,故大学士赛尚阿第也。”中华民国成立后,沿称“东堂子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二条”,后来恢复原名“东堂子胡同”。[1]

1998年,北京市将东堂子胡同、红星胡同一带列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2000年左右,这一带的“危改带市政”工程开工。2004年起,陈丽华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投资的金宝街工程动工,开发范围南起东堂子胡同,北到干面胡同。东堂子胡同以北的红星胡同大片平房被拆迁,风貌遭到较大破坏,但东堂子胡同幸存下来。[2]

东堂子胡同内曾居住过不少名人,还有其他历史遗迹。现在有一些单位、学校,其他为民居。

  • 蔡元培旧居:东堂子胡同75号,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旧居,今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现已辟为“蔡元培故居”开放。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东堂子胡同49号,原是清朝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今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现被公安部人民来访接待室使用。
  • 伍连德故居:东堂子胡同4号、6号(旧门牌为东堂子胡同55号),位于胡同东口。故居为一幢带有孟莎屋顶、老虎窗的小洋楼,属于法国式建筑,如今保存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伍连德将该故居捐给中华医学会。现在作为“东堂子胡同4、6号近代建筑”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3]
  • 沈从文故居:东堂子胡同51号(旧门牌为东堂子胡同21号),地处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其东侧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该院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宿舍,购于1952年,原是两进四合院,内有起脊瓦房26间,建筑面积459平方米,院内空地面积350平方米;现全部房屋已拆除。1953年沈从文入住,被分配到里院靠东端的北房三间:文化大革命初期,沈从文遭到批斗,被抄家,住房被挤占两间,全家挤在一间房中;1972年,沈从文夫人张兆和分得小羊宜宾胡同3号东厢房两间,夫妻从此分居两处,沈从文“东家食而西家宿”,在小羊宜宾胡同3号吃饭,在东堂子胡同51号继续研究“中国古代服饰资料”;1980年,沈从文从东堂子胡同51号迁居前门东大街3号的一套小三居室楼房。[4]
  • 史树青故居:东堂子胡同55号。1930年,8岁的史树青到北京,1940年史家迁居此院,为两进四合院。史树青在此居住直到2007年病逝。距东堂子胡同数百米,原来有芳嘉园,王世襄居此。东堂子胡同以北有红星胡同(原名无量大人胡同),周汝昌在此居住20多年。王世襄、周汝昌都是史树青的老友。[5]
  • 林巧稚的私人诊所:1942年,林巧稚在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6]
  • 北京市外国语学校:东堂子胡同甲30号。

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
名称 编号 分类 时代 区划 地点 公布 图片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 7-6 古建筑 东城区 东堂子胡同49号 2003年12月11日
蔡元培旧居 8-23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民国 东城区 东堂子胡同75号 2011年6月13日
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东堂子胡同4、6号近代建筑 3-16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民国 东城区 东堂子胡同4、6号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东堂子胡同,东华流韵,2009-06-10. [2015-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2. ^ 资本挤压下的东堂子胡同,新华网,2014-04-25. [2015-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1). 
  3. ^ 伍连德,东华流韵,2010-04-09. [2015-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1). 
  4. ^ 沈从文,东华流韵,2009-12-29. [2015-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5. ^ 史树青,东华流韵,2009-12-10. [2015-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6. ^ 林巧稚,东华流韵,2010-04-09. [2015-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