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興里雙福祠
24°15′34″N 120°49′33″E / 24.259391°N 120.825916°E
北興里雙福祠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台中市東勢區北興里文化街245號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 |
主神 | 土地公 |
建立时间 | 大清乾隆年間 |
地圖 | |
北興里雙福祠,又稱永興宮雙福祠、簡稱雙福祠,是位於臺灣臺中市東勢區北興里的土地祠,合祀被視為親兄弟的兩位土地神(伯公)。
沿革
[编辑]此土地公是東勢寮下客庄的開基土地祠,一說創建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稱「北片庄伯公」[1][2]。另一說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開墾石岡的廣東大埔人越過大甲溪墾荒東勢,並在今東勢青果合作社對面以石材建立此土地祠[3]。為今東勢區文化街七間古廟之一,又稱「永興宮雙福祠」[1]。
原先僅為石頭代表神明,道光年間才改用石材建小廟,光緒十二年(1886年)再改建,大正十四年(1925年)與北邊伯公合建,因此有兩尊土地神,故取名「雙福祠」[1][2]。
1988年再重建,屬硬山頂屋面、單殿帶亭式的地上一樓建築,基地面積約122平方公尺,包括戲亭、金爐、廟埕、拜亭、伯公殿、樹王公、樹王石頭公等。廟埕蓋有遮雨棚;棚下掛滿平安燈籠。[1][2]
拜亭外柱楹聯:「正神不二二正神,福德無雙雙福德。」;內柱楹聯:「一方保障齊歌萬福無疆,二老同堂應說三生有幸。」[2]
祭祀
[编辑]對於視兩土地公為兄弟的原因,雙福祠的香公劉德昌表示民國前四十四年(1868年)有人扶鸞表示兩土地公是清朝廣東人,兄名劉維仁、弟名劉維義。長大後先後成家,弟媳張氏要求分家,但兄長不忍分居,將所有農園地契全送給親弟。後來兄弟和好如初,樂善好施,至古稀才去世。受冥王嘉許,於是在台灣一起擔任北興里福德正神。[3]
台灣日治時期曾有神岡鄉民因父親病重,偷請神像回家祭拜;東勢人發現伯公失蹤,驚動一時。後來該村民於父親病癒後,率領大隊人馬及全副牲禮,沿途敲鑼打鼓,親奉伯公歸位,並稟明保正,宴請東勢當地人。[3]
除奉祀兄弟伯公外,祠內並奉祀有東勢區的開基三山國王。這三尊三山國王係在1988年重建雙福祠時,信眾從東勢巧聖仙師祖廟請回雙福祠內奉祀。廟埕左右側各有祭拜老榕樹的樹王公小祠、樹王石頭公小祠。[1][2]
元宵夜,當地客家人會在此廟祈神、安奉太歲、點光明燈及燈籠,並於正月半當日中午過後進行開基伯公元宵新丁粄賽活動[1][2]。凡是會員家中添丁者或新婚者,須準備大紅龜粄敬奉,會員各自保密紅龜粄的大小,當天再比賽大小,如1994年是二十斤的紅龜粄奪魁[4]。
參考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黃玉虎. 永興宮雙福祠 供奉兄弟伯公. 《臺灣時報》. 2011-11-07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2.3 2.4 2.5 黃玉龍. 北興里雙福祠 東勢客家庄奉兄弟伯公. 《中華日報》. 2015-06-19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唐蒼賜. 台灣真奇廟 兩個土地公住一間土地廟 東勢鎮北興里地方不大,卻得土地公獨厚,雙人坐鎮,雙分庇祐. 《聯合報》. 1992-04-30 (中文(臺灣)).
- ^ 林淳華. 客家人過年非常講究習俗. 《中國時報》. 1995-01-28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