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铎
張公鐸 | |
---|---|
出生 | 884年 唐朝 |
逝世 | 945年 後蜀 |
职业 | 後蜀將官 |
张公铎(884年—945年[1]),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将官。
效力孟知祥
[编辑]张公铎是太原乐平人。父亲张项,唐朝仪州兵马使。张公铎年轻时涉猎文史,身长七尺,倜傥有节义。后被后唐北京留守孟知祥录为亲从。孟知祥出任西川节度使,补张公铎为牙校。朝廷将孟知祥妻福庆长公主送去孟知祥处,张公铎跟随都押牙高敬柔、衙内右第二指挥使武漳前去晋阳迎接。[1]孟知祥招兵买马加强军力准备与朝廷对抗时,置义胜、定远诸军,以张公铎为都知兵马使。[2]
孟知祥和邻镇东川节度使董璋结盟对抗朝廷,但当皇帝李嗣源处死之前倡导讨伐两川的权势枢密使安重诲后,长兴三年(932年),孟知祥寻求和朝廷和解,因而和董璋发生冲突。孟知祥希望至少名义上重归朝廷,但董璋因其子董光业一家已被朝廷所杀,拒绝和解。五月,董璋决定讨伐西川兼并之。两军在各自节度使率领下,在汉州弥牟镇鸡踪桥遭遇。孟知祥以副帅赵廷隐在前,张公铎的义胜、定远两军在后队。董璋本人为勇士,最初在战役中得胜,杀了孟知祥部下左明义指挥使毛重威、左冲山指挥使李瑭。赵廷隐兵败,董璋追杀,孟知祥害怕了,以马棰指后队,意在撤军。但张公铎却以为孟知祥是下令自己迎战,率义胜、定远两军大呼着加入战斗,所部以一当百,赵廷隐也整军复战,东川军乱不成列,溃败,数千士兵被杀,东川中都指挥使元璝、牙内副指挥使董光演(很可能也是董璋之子)等八十余人被俘。东川军瓦解,董璋害怕并逃回梓州,随后死于兵变,变兵投降孟知祥。[3][4]张公铎因功被授简州刺史。[1][2]
效力孟昶
[编辑]李嗣源之子后唐闵帝李从厚应顺元年(934年),孟知祥称帝,建立后蜀。[5]二月,迁张公铎为捧圣控鹤都指挥使。[6]不久即病重,六月,将年轻的儿子东川节度使、同平章事、亲卫马步都指挥使孟仁赞(不久改名孟昶)立为太子、监国,托付给张公铎、司空同平章事赵季良、卫圣诸军都指挥使武信军节度使李仁罕、保宁节度使赵廷隐、枢密使王处回、奉銮肃卫指挥副使侯弘实、昭武军节度使李肇等后驾崩。孟昶继位为帝。[7]加张公铎检校太尉荣衔。[2]
孟昶继位后,李仁罕自恃自己是有功宿将又受顾命之托,坚请判六军。孟昶起初不得已同意了,加李仁罕兼中书令、判六军事。但十月,张公铎和孟昶近臣医官使韩继勋、丰德库使韩保贞、茶酒库使安思谦等厌恶李仁罕,都秘密弹劾李仁罕有异志;孟昶让韩继勋等与赵季良、赵廷隐谋划,执杀李仁罕。[7]不久,张公铎被授保宁节度使兼同平章事(其同平章事宰相衔是实任还是荣衔不详。唐朝有授予节度使宰相荣衔的传统)。为政清正严明而不残暴,百姓蒙其恩惠。[2]僚吏畏惧他。当时因前蜀弊政,诉讼繁多,案牍堆积,张公铎衡量案情裁决,没有判决不得当的。之前治下属邑连年欠税,张公铎进行诘问,原来是豪民和狡猾胥吏侵吞赋税所致。当时的令佐已经要受代,张公铎不许他们接受代任,命令他们收租完毕再解职,不数日征到钱粮几万贯斛。[1]
后蜀立国以来,节度使多领禁兵,或以其他职务留在成都,委托僚佐管治军镇,专事聚敛,政事败坏,百姓也无可申诉。孟昶了解到这一制度的弊端,进行改革。广政四年(941年)二月,加张公铎等人检校官,却罢免节度使之职。[8]广政七年(944年),孟昶不知何故又推翻了自己的改革,恢复了将相遥领节度使的制度。[9]张公铎迁宁江军节度使。[1]
张公铎驭下严正,宿卫二十余年,宫禁安宁。后来得了精神病,孟昶忧心,为玉局洞开灵室坛,亲自写青词做法事。[1]广政八年(945年)九月,张公铎卒于任上。[10]孟昶哭着哀悼他,说:“严格而不酷烈,清正而不狭隘,只有张公啊。”[2]
评价
[编辑]- 《十国春秋》论曰:宏实(侯弘实)循谨而沉毅,公铎刚勇而清严,将相之位,斯云无忝。
注释及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九国志》
- ^ 2.0 2.1 2.2 2.3 2.4 《十国春秋》卷五十一
- ^ 《旧五代史》卷六十二
-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
-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八
- ^ 《十国春秋·后蜀高祖本纪》
- ^ 7.0 7.1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
-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
-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
- ^ 《蜀梼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