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柷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柷敔
性别
出生1915年12月29日
 中國江蘇省滬海道上海縣
逝世1975年8月11日(1975歲—08—11)(59歲)
 中国上海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别名林怡昌
职业語言學家翻譯家學者

zhù[1](1915年12月29日—1975年8月11日),曾用名怡昌笔名夏婴品品望鼎等,广东潮阳人,生于上海中国语言学家、翻译者、教育者。其在1937年提出“比较文字学”的概念,使其成为最早使用并详细论述比较文字学的学者之一[2]

生平[编辑]

高中时受其语文教员陈伯吹的影响,常向报刊投稿,曾在《东方杂志》发表论文《哲学的复活》。后入暨南大学外文系学习,得到郑振铎李健吾的指导。其间与吴岩华铃等人合办《文艺》杂志、《生活与实践》丛刊,同时在《文汇报·世纪风》、《大晚报》、《申报·自由谈》等报刊发表抗日爱国的散文、杂文等作品,在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40年毕业后,长期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这时期写了《仙人掌的梦》、《辣的信》等散文、小品,散见于上海《万象》、《新中华》等报刊。中共建国后任教于上海教育学院[3]。1975年去世。

著作[编辑]

其作品有论著《苏联文学进程》《比较文学概论》《语言学史》《印支语泛论》等,译著《比较语言学》《恶之花》等。

参考[编辑]

  1. ^ “柷”“敔”均为古代乐器名,始见于《尚书·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意为在音乐开始时奏“柷”,在音乐结束时奏“敔”。以此命名,含“古雅、有序、尚美”的寓义。
  2. ^ “比较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202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5). 
  3. ^ 林柷敔-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二卷散文卷. [202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