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 (海頓)
外观
约瑟夫·海顿的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目錄7b之2,或作品101[註 1])作於1783年,是海頓為尼古劳斯·埃施特哈齐宮廷麾下的首席大提琴安東寧·卡夫特(Antonín Kraft)特別創作的。古典時期的獨奏型協奏曲作品以鋼琴、小提琴為大宗,海頓的兩首大提琴協奏曲不但是當代少見的例子,也是大提琴文獻中重要的協奏曲代表。[註 2]
這首作品的原創性曾受到質疑,有觀點認為實際的創作者是卡夫特,海頓僅是托名。[3]1951年,作品的手稿在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被發現,此一討論遂塵埃落定。[註 3]
分析
[编辑]相較於早期所寫的第1號大提琴協奏曲(六〇年代),第2號的音樂較接近古典主義風格,織度上也以主音音樂手法為主。[註 4]此曲每個樂章皆有裝飾奏,在演奏技法上應用了許多高把位、雙弦奏法,亦是當代一大特色。
今日演奏此曲時所採用的編曲,多為1890年版。[註 5]
配器
[编辑]- 獨奏大提琴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0 2 0 0—2 0 0 0—str"。[5]
樂章
[编辑]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為古典協奏曲標準的三樂章體裁:
-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 慢板(Adagio)
- 輪旋曲,快板(Rondo. Allegro)
- 第一樂章
溫暖閑適的音樂。採取雙呈示部的形式(常見於古典時期協奏曲作品),使得此樂章的篇幅甚長,超過其餘二樂章的總和。
多名演奏家曾為第一樂章撰寫裝飾奏,使用較為廣泛的是Maurice Gendron[譯名請求]的版本。
-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所採的速度較大多數的海頓慢板樂章更慢。[註 6]
- 第三樂章
此樂章的獨奏是全曲最為困難的一段,結合了高把位、雙音、琶音等技巧,挑戰甚大。然而不同於第1號協奏曲華麗的結束,此樂章以相對平穩的語氣作結。
商業錄音
[编辑]年份 | 大提琴 | 樂團 | 廠牌 | 備註 |
---|---|---|---|---|
1987 | 海因里希·席夫 | 圣马丁室内乐团,内维尔·马里纳 | ||
1983 | 林恩·哈瑞爾 | |||
1981 | 馬友友 | 英國室內樂團,José-Luis Garcia[譯名請求] | ||
1983 | 朱利安·劳埃德·韦伯 | 英國室內樂團 | ||
1982 | Christophe Coin[譯名請求] | 古乐学院乐团,克利斯朵夫·霍格伍德 | Decca | |
1999 | 姆斯季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特罗波维奇 | 圣马丁室内乐团,Iona Brown[譯名請求] | ||
2004 | Jean-Guihen Queyras[譯名請求] | 弗萊堡巴洛克樂團,Petra Müllejans[譯名請求] | Harmonia mundi | |
1998 | 史蒂芬·伊瑟利斯 | |||
1991 | 楚爾斯·莫克 | 挪威室內樂團,Iona Brown[譯名請求] | ||
1990 | Anner Bylsma | Deutsche harmonia mundi | ||
1964 | 皮耶·傅尼葉 | 琉森節慶樂團,魯道夫·包加納 | Deutsche Grammophon | |
亚诺什·斯塔克 | ||||
Emanuel Feuermann[譯名請求] | ||||
2011 | 楊文信 | |||
1986 | 米沙·麦斯基 | 歐洲室內樂團 | Deutsche Grammophon | |
1998 | 杰奎琳·杜·普蕾 | 伦敦交响乐团,约翰·巴比罗利 |
註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 ^ 1.0 1.1 邵義強. 協奏曲欣賞 上. 台北市: 全音樂譜出版社. 1975.
- ^ 2.0 2.1 劉慧芬. 探討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1 (碩士论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09.
- ^ Donald Tovey, Essays in Musical Analysis, Concertos.
- ^ 李凡萱. 海頓《第二號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 (碩士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
-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178. ISBN 0-8108-3228-3.
參見
[编辑]外部連結
[编辑]- 海頓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