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裴其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裴其勳(1864年—1933年)[1]堯田河南光山人。清朝中华民国军事将领。[2][3][4]

生平

[编辑]

裴其勳自幼入私塾学习,青年时代喜武,广交朋友。其父曾亲历中法战争[3]。1885年[3](一说1884年[4]),裴其勋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军事。(一说1887年自北洋武備學堂毕业[2]。)1891年成为盛军军官,教习督操[3]。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军东征,同日军作战几十次,因多次立战功而升为千总[4]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3](一说为1896年[2]),任中国驻日本使馆武备随员[4][3]。在日本期间,为考察日本军政新法,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4][3]。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归国,写成《留日考察军政报告书》二十四章,呼吁朝廷效仿日本进行军事改革,该报告书上呈朝廷,获得朝廷嘉奖,升为守备加游击衔[4][3]。时值直隶提督聂士成创办开平武备学堂,裴其勳获聘为监学[4][3]。(一说1900年归国,任直隸武備學堂監督[2]。)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为了训练新军,任命裴其勳为山東督操营務處提调。新军训练方法多由裴其勳制定。后来,裴其勳历任武衛右軍先鋒营後路前营幫帶、中路炮營管带,后升任都司。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江西巡抚胡廷幹奏调裴其勳创办新军,裴其勳历任江西督练处参议、江西陸軍步隊第一標第一營管带、陸軍第一標標统等职务。[4][2]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北提督荫昌奏请调裴其勳任江北巡防营统领,统领江北江苏各营。当时,海州地区饥民四起,裴其勳率部至海州“定法制、靖匪氛”,镇压江淮饥民暴动,剿抚兼施立下功勋,获授参将。[4][3][2]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裴其勳调往奉天,因为间岛界务交涉形势危急,清廷命吴禄贞持节操办,以裴其勳所部陆军赴延吉“从而佐之”。当时日军强行渡过图们江,企图占领间岛,裴其勳和吴禄贞据公法条约据理力争,日军被迫中止入侵行动。裴其勳到延吉、珲春地区后,先肃清了潜伏的日本俄国入侵分子,随后在该地区行使中国的行政权。黑顶子一带,俄国入侵分子经常偷移中俄界碑,以侵占中国领土。裴其勳乃亲自实地考察疆界,整理绘图,按本来的国界恢复疆土200多里。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延吉界务解决,中俄界约签署。裴其勳因御敌护疆有功,宣统三年(1911年)晋升陆军督统,移镇吉林防务。[4]

1912年,俄国入侵外蒙古,策动库伦方面脱离中国宣布独立内蒙古部分地区响应。裴其勳奉奉天都督赵尔巽之命前往抗击。裴其勳侦得俄国舰船驶往蒙边,随即率部追赶,至柴火堆截获俄国舰船,舰上暗藏山炮8门,步枪千支。裴其勳谴责俄国入侵分子侵犯中国主权,策动叛乱,依照中国法令将武器没收。在内蒙古,裴其勳依靠当地各族民众,争取高层爱国人士支持,先后收复札旗、铁旗、麻子濠、那罕明、后舍利、陶什堡等要地,并且建议中华民国政府召集十旗王公会议,宣布共和真义,获得哲里木十旗的支持。为此,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裴其勳二等文虎章,晋升陆军少将。[4]

1913年,裴其勳任东北第一混成旅旅长,驻长春。1914年,获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15年,升任吉长镇守使,仍然兼任混成旅旅长。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北京政府拟将中东铁路管理权收回,任命裴其勳为总指挥。不到两个月,该工作成功完成。1918年,裴其勳获授陆军中将。1919年,裴其勳任吉长镇守使兼第一师师长。[4]

1919年,裴其勳辞职[5]。1920年1月18日,成为将军府将军[6]。后来应赵倜邀请,出任河南清乡督办,但很少到职视事[4]

1933年[3](一说1927年[4]),裴其勳在北京病逝[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民国人物大辞典》作生于1864年,卒年不详。《裴其勋对民初边务的贡献》作生于1864年,卒于1933年。《河南省志·人物志》作生于1870年,卒于1927年。
  2. ^ 2.0 2.1 2.2 2.3 2.4 2.5 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雷近芳,裴其勋对民初边务的贡献,史学月刊1997年06期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河南省志·人物志 第二章军事. [2015-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31). 
  5. ^ 郭卿友主编,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
  6. ^ 1920年1月19日第1413号//《政府公报》第一五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