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埡口
24°23′46″N 121°21′20.5″E / 24.39611°N 121.355694°E
思源埡口,海拔1948公尺[註 1],台灣旅遊景點,位於雪霸及太魯閣兩座國家公園的交界,為蘭陽溪及大甲溪兩水系的分水嶺,可見河川襲奪後留下的通谷地形。[參 1][參 2]行政區劃有二說:轄屬宜蘭縣大同鄉南山村,接近宜蘭、台中交界[註 2];另一說是位於宜蘭縣大同鄉與台中市和平區交界[註 2]。
思源埡口因為地形上是位在鞍部,並有台7甲線直接穿過[註 3],致使駕駛人在埡口兩邊可見不同林相、地貌與氣候型態,加上地形扼要,在日治時期,因鄰近台中、台北的州界[註 2],所以當警備道開闢時[註 4],日人便於此設立駐在所,利於掌握出入人士。[參 3][參 4]
氣候
中央氣象局在思源埡口設有測候站,從1996年~2004年統計,年降雨量在2827.6釐米,降雨集中在7月~10月,年均溫11.8℃,最暖7月是16.8℃,最冷1月是5.4℃,冬季偶時降雪,依柯本氣候分類法則是屬於中部山地溫暖濕潤氣候,因此埡口周邊的林相是暖帶林。[參 3][參 5]
東北季風自外海挾帶水氣,進入蘭陽平原後,大量的雨水落在低海拔地帶,東北季風沿著狹長的蘭陽溪谷地,受地形抬升下,愈趨近埡口,降雨量則逐漸地遞減,因此在思源埡口形成風口,這一帶林相是綠意盎然的針闊葉混合林,翻過埡口後,便是進入大甲溪流域,在環山、梨山一帶就顯得乾燥,其中在武陵農場、梨山一帶則是有森林火燒過的跡象。[參 3]
地理
思源埡口是大甲溪上游源頭,因蘭陽溪上游的地形陡峭,致使向源侵蝕速度較大甲溪強烈,最終發生河川襲奪,造成大甲溪主流源頭下移,留下一道乾涸河床的無能河,台7甲線就在這500公尺長的通谷中央行經,思源埡口正位在通谷的最高處,此地形分隔兩水系,形成谷分水[註 5]。[參 5][參 6][參 2]
由於思源埡口是鞍部地形,分隔中央山脈、雪山地壘兩地形區,與大甲溪谷頭地形近乎平行,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加上有條斷層通過,此現象在地理學界稱作「匹亞南構造線」(今稱中央脊樑谷地),這是因地塊運動,自牛鬬附近開始,沿蘭陽溪通過思源埡口,再繼續向南延伸,形成一條狹長的谷地。[參 5][參 6][參 7]
歷史
思源埡口舊名匹亞南鞍部[註 6],匹亞南是鄰近一處泰雅族部落[註 6],意指祖先曾經來過的地方。[參 8][參 9]日治時期,為了利於治理山區的原住民,日人建設一條警備道路[註 4],翻越過鞍部,於此設立駐在所。[參 4]
日治結束,隨著國民政府遷台後,就開始計畫中橫公路及宜蘭、霧社兩條支線,其中宜蘭支線與日治時期的警備道皆沿蘭陽溪而行,路線探勘人員發現在翻越鞍部之前,蘭陽溪谷頭相當陡峭,其中米摩登溪、驛久溪兩條支流在谷頭有崩坍[註 7],地質甚為不穩,故將路線沿馬當溪迂迴而上[註 7],直到思源埡口[註 8],視野便寬闊。[參 10][參 4][參 11]有鑑於鞍部是大甲溪源頭,因此取飲水思源此義稱作「思源」,現今在鞍部可見有一座立碑寫道:「飲水思源」。[參 9][參 12]後來在1989年遭颱風摧毀,現今思源路段是改線後樣貌,兩旁可見種植高山經濟作物的田園景觀。[參 13]
注釋
- ^ 高度記載上在《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發紀念集》、《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有所不同,有1958、1948.67、1940.41這三種標高,故本文標高採用大同鄉公所網站介紹思源埡口觀景區記載「1948」。
- ^ 2.0 2.1 2.2 思源埡口的行政區劃在文獻記載上,有出現三種版本:
- 《台灣地景百選》、《走過思源埡口 發現蘭陽之美》皆記載,思源埡口是位於縣市交界。
- 《埤亞南越嶺警備道宜蘭段初探》引述日治時期文獻,將思源埡口與縣市交界標示為二處。
- 《1:58,000和平鄉行政區域圖》、《1:48,000大同鄉行政區域圖》標示「思源埡口」四字,因字體大小而涵蓋一整區,並無明確標示其位置。
- ^ 依林朝棨撰《臺灣地形》記載,思源埡口在地理學家富田芳郎是稱作「化石谷」,今稱「通谷」,再依孫宕越撰《地理學辭典》可知,通谷為乾谷的一種,通常生成於河川襲奪。
- ^ 4.0 4.1 日治時期的警備道在本文獻是寫作「ピヤナン警備道」,譯寫成埤亞南古道,另有文獻譯寫匹亞南古道,參見: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臺灣地名辭書:南投縣》。
- ^ 谷分水是谷中分水嶺的略稱,即分水嶺一種,指河川源頭出現在鞍部兩端,致使鞍部形成分水嶺。
- ^ 6.0 6.1 南山村在日治時期是匹亞南部落,日文唸作「ピヤナン」,警備道、駐在所也使用此名,而匹亞南鞍部便是取自該部落之名,在各文獻中出現的拼音有二:Pyanan、Piyanan。依《臺灣地名辭書:宜蘭縣》一書記載,南山村分成上、下兩部落,現劃屬宜蘭縣大同鄉管轄。
- ^ 7.0 7.1 米摩登溪、驛久溪及馬當溪三條河川皆是蘭陽溪上游支流,此三條支流的源頭皆鄰近思源埡口。
- ^ 思源埡口在《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記載寫法:「埤仔南鞍部」,在其它文獻上有出現不同寫法:「匹亞南鞍部」、「埤亞南鞍部」、「比亞南鞍部」。
參考文獻
- ^ 蔡尚悳、廖冠茵、曾喜育. 從思源埡口談中央山脈保育廊道. 雪霸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0-10-17] (中文).
- ^ 2.0 2.1 林朝棨. 《臺灣地形》. 臺灣文獻委員會. 1957 (中文).
- ^ 3.0 3.1 3.2 廖啟政、李繼勉. 解讀思源埡口.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試刊號18期.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10-04-01] (中文).
- ^ 4.0 4.1 4.2 吳永華. 埤亞南越嶺警備道宜蘭段初探 (PDF).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2010-03-29] (中文).
- ^ 5.0 5.1 5.2 洪慶峰 總編. 《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1989 (中文). 已忽略未知参数
|month=
(建议使用|date=
) (帮助) - ^ 6.0 6.1 《1:58,000和平鄉行政區域圖》. 內政部. 2005. ISBN 9860039135 (中文).
- ^ 王鑫. 中央脊樑谷地. 《臺灣的地形景觀》(第二版). 渡假出版. 1983 (中文).
- ^ 南山部落. 臺灣原住民資訊資源網. [2010-03-29] (中文).
- ^ 9.0 9.1 朱尉良等人. 臺中縣(二).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 臺灣文獻館. 2007. ISBN 9789860105742 (中文). 已忽略未知参数
|month=
(建议使用|date=
) (帮助) - ^ 《1:48,000大同鄉行政區域圖》. 內政部. 2007. ISBN 9789860106398 (中文). 已忽略未知参数
|month=
(建议使用|date=
) (帮助) - ^ 臺灣省公路局. 《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 臺灣省公路局. 1960 (中文).
- ^ 宜蘭老照片. 宜蘭的記憶 老照片數位典藏. 宜蘭縣文化局. [2010-10-17] (中文).
- ^ 洪長源. 走過思源埡口 發現蘭陽之美 (PDF). 《源》(第59期). 臺灣綜合研究院. [2010-04-0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