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赤貧: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增加或調整內部連結
內容擴充
第4行: 第4行:
[[File:World-population-in-extreme-poverty-absolute.svg|400px|缩略图|紅色=自1820年以來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數。綠色=非貧困人口; 紅色=貧困人口。]]
[[File:World-population-in-extreme-poverty-absolute.svg|400px|缩略图|紅色=自1820年以來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數。綠色=非貧困人口; 紅色=貧困人口。]]
[[File:Total population living in extreme poverty, by world region (PovcalNet, World Bank (1987 to 2013)), OWID.svg|400px|缩略图|1987年至2013年按世界區域劃分的極端貧困人口總數。]]
[[File:Total population living in extreme poverty, by world region (PovcalNet, World Bank (1987 to 2013)), OWID.svg|400px|缩略图|1987年至2013年按世界區域劃分的極端貧困人口總數。]]
極端貧困、深度貧困、赤貧、絕對貧困、赤貧或貧困是最嚴重的貧困類型,聯合國 (UN) 將其定義為“以嚴重剝奪人類基本需求為特徵的狀況,包括食物、安全飲用水、衛生設施、健康、住所、教育和信息。這不僅取決於收入,還取決於獲得服務的機會”(聯合國 1995 年社會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報告)。從歷史上看,聯合國內部曾提出過其他定義。
'''極端貧窮'''([[英语]]:'''Extreme poverty''')即'''赤貧''',指貧窮的最嚴重狀況,亦即一個人無法獲致生存所需的基本需求,包括[[食物]],[[飲水]],衣物,住屋,衛生設備,[[教育]]與健康醫療。為掌握世界各國極端貧窮的人數,[[世界銀行]]定義極端貧窮為每人每日僅以1.25美元或以下的生活費過活,估計全球有9億人口生活(主要集中在非洲)在此水準之下。極端貧窮導致飢餓,並影響一國國民的健康(如低落的醫療水準、高兒童致死率、[[AIDS]]蔓延)、受教權與政治實力。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規劃於2015年將極端貧窮與飢餓減半。

2018年,極端貧困主要是指收入低於世界銀行設定的每天1.90美元(2011年價格,相當於2021年2.29美元)的國際貧困線<ref>{{Cite web|title=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Measuring Global Poverty|url=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feature/2016/01/13/principles-and-practice-in-measuring-global-poverty|access-date=2022-05-06|work=World Bank|language=en}}</ref>。 2017 年 10 月,世界銀行將國際貧困線(全球絕對最低標準)更新為每天 1.90 美元。 這相當於 1996 年美國每天 1.00 美元的價格,因此廣泛使用的表述是“每天靠不到 1 美元生活”。 <ref>{{Cite web|title=Overview|url=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poverty/overview|access-date=2022-05-06|work=World Bank|language=en}}</ref>絕大多數極端貧困人口居住在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據估計,截至 2018 年,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尼日利亞,為 8600 萬。

過去,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的條件下<ref>{{Cite web|title=About the book|url=https://economicsandpoverty.com/teaching-tools/|access-date=2022-05-06|date=2015-12-01|work=ECONOMICS & POVERTY|language=en}}</ref><ref>{{Cite journal|title=The Changing Shape of Global Inequality 1820-2000; Exploring a New Dataset|url=http://dx.doi.org/10.1111/roiw.12014|last=van Zanden|first=Jan Luiten|last2=Baten|first2=Joerg|date=2013-01-16|journal=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issue=2|doi=10.1111/roiw.12014|volume=60|pages=279–297|issn=0034-6586|last3=Foldvari|first3=Peter|last4=van Leeuwen|first4=Bas}}</ref>。生活在絕對貧困中的全球人口比例從 1800 年的 80% 以上下降到 2015 年的 20% 以下。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2015 年大約有 7.34 億人或 10% 仍處於這些條件下。 這個數字在 1990 年和 2008 年分別為 19 億和 12 億。儘管仍有大量人口仍低於國際貧困線,但這些數字代表了國際社會的重大進步,因為它們反映了超過 1 的減少。 15 年有 10 億人。

在全球範圍內的民意調查中,被調查者傾向於認為極端貧困並沒有減少。

減少極端貧困和飢餓是聯合國於 2000 年制定的第一個千年發展目標(MDG1)。具體而言,目標是到 2015 年將極端貧困率降低一半,這一目標提前五年實現[15]在繼千年發展目標之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目標是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極端貧困。通過這一宣言,包括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在內的國際社會已經通過了到 2030 年消除極端貧困的目標。


==極端貧窮的意思==
==極端貧窮的意思==


===收入基础的定===
=== 以前的定===
1993 年 7 月,當時的聯合國極端貧困和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萊安德羅·德斯波伊(Leandro Despouy)使用了他改編自 1987 年法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報告 [16] 的定義。 Joseph Wresinski,國際ATD第四世界運動的創始人,區分了“缺乏基本安全”(貧困)和“慢性貧困”(極端貧困),將消除極端貧困聯繫起來,讓目前正在經歷極端貧困的人們有真正的機會去鍛煉一切他們的人權:

“缺乏基本安全意味著缺乏使個人和家庭承擔基本責任和享有基本權利的一種或多種因素。這種情況可能會蔓延並導致更嚴重和更持久的後果。缺乏基本安全會導致長期當貧困同時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幾個方面時,當貧困延長時,當貧困嚴重損害人們在可預見的將來重新獲得權利和重新承擔責任的機會時。”<ref>{{Cite journal|title=Report of the Special Rapporteur on Extreme Poverty and Human Rights: Penalization of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amp; Human Rights|url=http://dx.doi.org/10.2139/ssrn.2437813|last=Sepulveda Carmona|first=Magdalena|date=2011|journal=SSRN Electronic Journal|doi=10.2139/ssrn.2437813|issn=1556-5068}}</ref>


1989 年 6 月,聯合國特別報告員達尼洛·蒂爾克在關於實現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初步報告中提到了這一定義。 <ref>{{Cite book|chapter=Economic Aid as an Instrument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title=Human Rights and Foreign Policy|url=http://dx.doi.org/10.1007/978-1-349-09334-2_7|publisher=Palgrave Macmillan UK|date=1989|location=London|isbn=978-1-349-09336-6|pages=115–129|first=S. Alex|last=Cunliffe}}</ref>2012 年 9 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的現行《聯合國極端貧困與人權指導原則》至今仍在使用它。<ref>{{Cite web|title=key-recommendations-to-un-member-states-for-the-2012-un-general-assembly-resolution-on-burma-september-2012|url=http://dx.doi.org/10.1163/2210-7975_hrd-0035-1163|access-date=2022-05-06|work=Human Rights Documents online}}</ref>
国际社区确定極端貧窮


==参见==
==参见==

2022年5月6日 (五) 11:58的版本

紅色=自1820年以來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數。綠色=非貧困人口; 紅色=貧困人口。
1987年至2013年按世界區域劃分的極端貧困人口總數。

極端貧困、深度貧困、赤貧、絕對貧困、赤貧或貧困是最嚴重的貧困類型,聯合國 (UN) 將其定義為“以嚴重剝奪人類基本需求為特徵的狀況,包括食物、安全飲用水、衛生設施、健康、住所、教育和信息。這不僅取決於收入,還取決於獲得服務的機會”(聯合國 1995 年社會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報告)。從歷史上看,聯合國內部曾提出過其他定義。

2018年,極端貧困主要是指收入低於世界銀行設定的每天1.90美元(2011年價格,相當於2021年2.29美元)的國際貧困線[1]。 2017 年 10 月,世界銀行將國際貧困線(全球絕對最低標準)更新為每天 1.90 美元。 這相當於 1996 年美國每天 1.00 美元的價格,因此廣泛使用的表述是“每天靠不到 1 美元生活”。 [2]絕大多數極端貧困人口居住在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據估計,截至 2018 年,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尼日利亞,為 8600 萬。

過去,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的條件下[3][4]。生活在絕對貧困中的全球人口比例從 1800 年的 80% 以上下降到 2015 年的 20% 以下。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2015 年大約有 7.34 億人或 10% 仍處於這些條件下。 這個數字在 1990 年和 2008 年分別為 19 億和 12 億。儘管仍有大量人口仍低於國際貧困線,但這些數字代表了國際社會的重大進步,因為它們反映了超過 1 的減少。 15 年有 10 億人。

在全球範圍內的民意調查中,被調查者傾向於認為極端貧困並沒有減少。

減少極端貧困和飢餓是聯合國於 2000 年制定的第一個千年發展目標(MDG1)。具體而言,目標是到 2015 年將極端貧困率降低一半,這一目標提前五年實現[15]在繼千年發展目標之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目標是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極端貧困。通過這一宣言,包括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在內的國際社會已經通過了到 2030 年消除極端貧困的目標。

極端貧窮的意思

以前的定義

1993 年 7 月,當時的聯合國極端貧困和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萊安德羅·德斯波伊(Leandro Despouy)使用了他改編自 1987 年法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報告 [16] 的定義。 Joseph Wresinski,國際ATD第四世界運動的創始人,區分了“缺乏基本安全”(貧困)和“慢性貧困”(極端貧困),將消除極端貧困聯繫起來,讓目前正在經歷極端貧困的人們有真正的機會去鍛煉一切他們的人權:

“缺乏基本安全意味著缺乏使個人和家庭承擔基本責任和享有基本權利的一種或多種因素。這種情況可能會蔓延並導致更嚴重和更持久的後果。缺乏基本安全會導致長期當貧困同時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幾個方面時,當貧困延長時,當貧困嚴重損害人們在可預見的將來重新獲得權利和重新承擔責任的機會時。”[5]

1989 年 6 月,聯合國特別報告員達尼洛·蒂爾克在關於實現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初步報告中提到了這一定義。 [6]2012 年 9 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的現行《聯合國極端貧困與人權指導原則》至今仍在使用它。[7]

参见


  1.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Measuring Global Poverty. World Bank. [2022-05-06] (英语). 
  2. ^ Overview. World Bank. [2022-05-06] (英语). 
  3. ^ About the book. ECONOMICS & POVERTY. 2015-12-01 [2022-05-06] (英语). 
  4. ^ van Zanden, Jan Luiten; Baten, Joerg; Foldvari, Peter; van Leeuwen, Bas. The Changing Shape of Global Inequality 1820-2000; Exploring a New Dataset.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13-01-16, 60 (2): 279–297. ISSN 0034-6586. doi:10.1111/roiw.12014. 
  5. ^ Sepulveda Carmona, Magdalena. Report of the Special Rapporteur on Extreme Poverty and Human Rights: Penalization of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 Human Rights.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1. ISSN 1556-5068. doi:10.2139/ssrn.2437813. 
  6. ^ Cunliffe, S. Alex. Economic Aid as an Instrument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 and Foreign Polic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UK. 1989: 115–129. ISBN 978-1-349-09336-6. 
  7. ^ key-recommendations-to-un-member-states-for-the-2012-un-general-assembly-resolution-on-burma-september-2012. Human Rights Documents online. [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