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藩升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潛藩升府宋朝皇帝即位之後,将潜藩潜邸所在升为行政区划制度[參⁠ 1]。通常皇帝會視即位前所受封的爵位,包括王爵和公爵的命名地,一般是和遙領的地方官職,大多為某軍節度使的駐地為「潛邸」,多將其升格為府,把單字州名改為二字府名。也有極少數州升為而非府。现代研究者统计南宋时新置的府有25个,除因建都升为府的临安府外,大都是出于皇帝或地方官民意愿实行的“潛藩升府”[參⁠ 2]

宋朝皇帝的「晉升」與其他朝代不同。皇子們很少直接被封為皇太子,一般會先獲得一個爵位,並遙領一些地方官職,然後再慢慢向上晉升,在此期間不斷改名,直到成為太子繼承皇位。可能被受封的爵位從郡公、國公到郡王、親王不等;而且在同一級爵位之間也可依據名號分出高低,如吳王就高於鄆王。

皇帝即位後將自己的潛藩升府始於神宗,在徽宗年在位期間成例。神宗和哲宗只將自己的一個潛藩升為了府,徽宗則把自己和之前諸帝的潛邸幾乎全部升為了府。徽宗之前諸帝的潛邸除太祖宋州、仁宗昇州、神宗許州和哲宗延州外,均晉升於徽宗在位時。

唐宋,包括五代,的一些親王和國公封號,如秦王、齊王、晉王、楚王和吳王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名作為封號,另有不少親王和國公是以州名來當封號的,比如荊王、許王、邠王、潞王、光王、壽王、濟王、汴王、邕王、雍王、兗王、冀王、鄆王、信王、商王、潤王和溫王。以國名作封號的爵位無對應州,所以也沒有「升府」一說。

郡王和郡公的封號來源於前朝的郡名,均在唐由郡改為了州。

宋太祖[编辑]

周恭帝即位后,赵匡胤(宋太祖[參⁠ 3]改任歸德軍(駐宋州)節度使,赵匡胤即位後定國號為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應天府,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為南京。金朝至清朝改稱歸德府,附廓縣先叫宋城縣,後改名商丘縣,即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但宋太祖所領的其他官職,如義成軍節度使忠武軍節度使的轄地並未升為府。

宋太宗[编辑]

《宋史》[參⁠ 4]:「太祖即位,以帝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親征澤、潞,帝以大內點檢留鎮,尋領泰寧軍節度使。⋯⋯徵太原,改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序班宰相上。」

領睦州防禦使:睦州升為建德軍。治所在建德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東北。

領泰寧軍(駐兗州)節度使:兗州升為襲慶府。治所在瑕縣,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

封晉王:晉州升為平陽府。轄區在今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

宋真宗[编辑]

《宋史》[參⁠ 5]:「初名德昌,太平興國八年,授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韓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淳化五年九月進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尹。」

封韓王:韓州是遼朝的軍州。韓王應是來源與國名,即戰國時的韓國,而非州名。

封襄王:襄州升為襄陽府。治所在襄陽縣,今湖北省襄陽市漢水南的襄州區

進封壽王:壽州升為壽春府。府治所在北壽春下蔡縣,今安徽省淮南市鳳台縣

宋仁宗[编辑]

《宋史》[參⁠ 6]:「七年,封慶國公。八年,封壽春郡王,講學於資善堂。⋯⋯明年,進封昇王。」

封慶國公:慶州升為慶陽府。治所在安化縣,今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

封壽春郡王:和真宗的壽王一樣,同為壽州。

進封昇王:昇州升為江寧府宋室南渡後改為建康府。昇州升府發生在仁宗受封昇王的同一年,即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而非即位後。

宋英宗[编辑]

《宋史》[參⁠ 7]:「景佑三年,賜名宗實,授左監門衛率府副率,累遷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皇佑二年,為右衛大將軍、岳州團練使。⋯⋯六年十月辛卯,起為秦州防禦使、知宗正寺,帝以終喪辭。⋯⋯七年八月,許罷宗正,復為岳州團練使。⋯⋯九月,遷齊州防禦使、鉅鹿郡公。」

為岳州團練使:岳州升為岳陽軍。治所在巴陵縣,今湖南省岳陽市

遷齊州防禦使:齊州升為濟南府。治所在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

遷鉅鹿郡公:邢州升為信德府鉅鹿郡是秦三十六郡之一,漢改為襄國郡,隨廢襄國郡置邢州又廢邢州復為襄國郡,唐改襄國郡為巨鹿郡又復巨鹿郡為邢州。治所在邢台縣,今河北省邢台市

遷宜州刺史:宜州作為宋度宗潛邸升為府。

起為秦州防禦使:秦州並未升為府。

宋神宗[编辑]

《宋史》[參⁠ 8]:「英宗即位,授安州觀察使,封光國公。⋯⋯九月,加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淮陽郡王,改今諱。治平元年六月,進封穎王。」

領安州觀察使:安州升為德安府。治所在安陸縣,今湖北省安陸市

封光國公:光州升為光山軍。治所在光城縣,今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

領忠武軍(駐許州)節度使: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許州升為穎昌府。治所在長社縣,今河南省許昌市

進封淮陽郡王:陳州升為淮寧府淮陽郡,或為楚郡,是秦三十六郡之一,曹魏置陳郡,隋廢又置淮陽郡,唐置陳州。治所在宛丘縣,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進封穎王:潁州升為順昌府。治所在汝陰縣,今安徽省阜陽市

宋哲宗[编辑]

《宋史》[參⁠ 9]:「初名傭,授檢校太尉、天平軍節度使,封均國公。元豐五年,遷開府儀同三司、彰武軍節度使,進封延安郡王。」

天平軍(駐鄆州)節度使鄆州升為東平府。治所在須城縣,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

封均國公:均州升為武當軍。治所均州城淹沒在丹江口水庫下。

彰武軍(駐延州)節度使、進封延安郡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延州升為延安府。隋改延州置延安郡,唐復改延州。治所在膚施縣,今陝西省延安市

宋徽宗[编辑]

《宋史》[參⁠ 10]:「明年正月賜名,十月授鎮寧軍節度使、封寧國公。哲宗即位,封遂寧郡王。紹聖三年,以平江、鎮江軍節度使封端王,出就傅。五年,加司空,改昭德、彰信軍節度。」

鎮寧軍(駐澶州)節度使澶州升為開德府。即簽訂「澶淵之盟」處,治所在頓丘縣,今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西南。

封寧國公:寧州升為兴宁軍。治所在今甘肅省慶陽市寧縣

封遂寧郡王:遂州升為遂寧府。隋改遂州置遂宁郡,唐復為遂州。治所在小溪縣,今四川省遂寧市

平江軍(駐蘇州)節度使蘇州升為平江府。即今江蘇省蘇州市

鎮江軍(駐潤州)節度使:潤州升為鎮江府。即今江蘇省鎮江市

封端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即徽宗即位當年,徽宗在端州置興慶軍,是徽宗大規模將潛藩升府的開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為興慶府(不是西夏的國都興慶府),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親賜御書為肇慶府。即今廣東省肇慶市

改昭德軍(駐潞州)節度使:潞州升為隆德府。治所在上黨縣,今山西省長治市

彰信軍(駐曹州)節度使曹州升為興仁府。治所在濟陰縣,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西北。

宋欽宗[编辑]

《宋史》[參⁠ 11]:「初名但,封韓國公,明年六月進封京兆郡王。⋯⋯大觀二年正月,進封定王。」

封韓國公:但無對應潛邸,原因和真宗一樣。

進封京兆郡王:曹魏將漢京兆尹改為京兆郡;隋開皇三年(583年)廢京兆入雍州;隋大業三年(607年)天下改州為郡,置京兆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天下郡改為州,復為雍州;唐開元元年(713年)改雍州為京兆府,是府作為行政區劃的開始;至宋時雖不是四京之一但仍沿用,即永興軍路京兆府,今陝西省西安市

封定王:定州升為中山府。治所在安喜縣,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定州升府在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欽宗進封定王後,即位前。

宋高宗[编辑]

《宋史》[參⁠ 12]:「八月丁丑,賜名,授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二年正月庚申,封廣平郡王。宣和三年十二月壬子,進封康王。」

授定武軍節度使:考察無據。

封蜀國公:蜀州先升為崇慶軍,后升為崇慶府。治所在晉源縣,今四川省崇州市

封廣平郡王:廣平郡在東漢省入鉅鹿郡,鉅鹿已作為英宗潛邸升為府。

進封康王:康州升為德慶府,后又置永慶軍節度。治所在瑞溪縣,今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

靜江軍(駐桂州)節度使桂州升為靜江府。《宋史·志第四十三·地理六》:「紹興三年,以高宗潛邸,升府。」但并未找到高宗領靜江軍節度使的记载。治所在臨桂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宋孝宗[编辑]

《宋史》[參⁠ 13]:「三年二月,除和州防禦使,賜名瑗。壬寅,改貴州。⋯⋯己亥,制授保慶軍節度使,封建國公。⋯⋯十二年正月丁酉,加檢校少保,封普安郡王。⋯⋯十七年六月戊午,改常德軍節度使。⋯⋯丙子,制授寧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王。⋯⋯三十一年十月壬子,以明堂恩,改鎮南軍節度使。」

和州防禦使:未升為府。

封普安郡王:劍州升為隆慶府。西魏時,由南安縣改為普安縣,為普安郡治所,明省普安縣入劍州。在今天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

改常德軍(駐鼎州)節度使:鼎州升為常德府。治所在武陵縣,今湖南省常德市

制授寧國軍(駐宣州)節度使:宣州升為寧國府。治所在宣城縣,今安徽省宣城市

封建國公、進封建王:建州升為建寧府。治所在建安縣,今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

鎮南軍(駐洪州)節度使洪州升為隆興府。治所在南昌新建二縣,今江西省南昌市

宋光宗[编辑]

《宋史》[參⁠ 14]:「孝宗即位,拜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

拜鎮洮軍節度使:駐秦鳳路熙州,但此時不屬宋朝,且在光宗受封前已被金朝改為臨洮路臨洮府

封恭王:恭州升為重慶府。治所在巴縣,今重慶市

宋寧宗[编辑]

《宋史》[參⁠ 15]:「淳熙五年十月戊午,遷明州觀察使,封英國公。⋯⋯十二年三月乙酉,遷安慶軍節度使,封平陽郡王。⋯⋯三月己亥,拜少保、武寧軍節度使,進封嘉王。」

遷明州觀察使:明州升為慶元府。治所在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

封英國公:英州升為英德府。治所在真陽縣,今廣東省英德市

遷安慶軍(駐舒州)節度使;舒州升為安慶府。治所在懷寧縣,今安徽省安慶市

封平陽郡王:史上記載有兩個平陽郡,一個是曹魏所設,在山西,轄區在今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另一個是古越國長沙地區之平陽郡,於東晉陶侃析桂陽及郴縣地置,隋並入郴縣,治郴州,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前者已作為太宗潛邸升為府,同時屬金朝河東南路,不在南宋轄下;後者則未升為府。故推測這個郡王爵位是以前者命名的。

拜武寧軍節度使:武寧軍節度使,下轄徐州、泗州、濠州,治徐州,屬金朝山東西路,不在南宋轄下。在今江蘇省徐州市

進封嘉王:嘉州升為嘉定府。治所在龍遊縣,今四川省樂山市

宋理宗[编辑]

《宋史》[參⁠ 16]:「嘉定十三年八月,景献太子薨,宁宗以国本未立,选太祖十世孙年十五以上者教育,如高宗择普安、恩平故事,遂以十四年六月丙寅立贵和为皇子,改赐名竑,而以帝嗣沂王。⋯⋯己未,以帝為邵州防禦使。⋯⋯壬辰,疾篤,彌遠稱詔以貴誠為皇子,改賜名昀,授武泰軍節度使,封成國公。」

嗣沂王:沂州屬金朝山東東路,不在南宋轄下。治所在即丘縣,今山東省臨沂市東南。

為邵州防禦使:邵州升為寶慶府。治所在邵陽縣,今湖南省邵陽市

武泰軍(駐黔州)節度使黔州升為紹慶府。府治在今重慶市彭水縣

封成國公:成州升為同慶府。治所在同谷縣,今甘肅省隴南市成縣

領果州團練使,果州升為順慶府。《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寶慶三年,以理宗初潛之地,升府,隸劍南東路。」但并未找到理宗領果州團練使的记载。治所在南充縣,今四川省南充市

宋度宗[编辑]

《宋史》[參⁠ 17]:「淳佑六年十月己醜,賜名孟啓,以皇侄授貴州刺史,入內小學。七年正月乙卯,授宜州觀察使,就王邸訓習。九年正月乙巳,授慶遠軍節度使,封益國公。十一年正月壬戌,改賜名孜,進封建安郡王。⋯⋯癸未,授崇慶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永嘉郡王。⋯⋯十月癸酉,進封忠王。⋯⋯五年十月庚子,授鎮南、遂安軍節度使。」

貴州刺史:未升為府。治所在鬱林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

授宜州觀察使、授慶遠軍節度使:宜州升為慶遠府。治所在宜山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封益國公:太宗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順起義失敗,成都府被降為益州,成都府路改為益州路,成都縣華陽縣仍為治所。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益州再升格為成都府。即今四川省成都市

進封建安郡王:東吳置建安郡,唐改建安郡為建州。與孝宗潛邸同,是今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

授崇慶軍節度使:與高宗潛邸同,是今四川省崇州市

封忠王:忠州升為咸淳府。治所在臨江縣,今重慶市忠縣。

進封永嘉郡王:溫州升為瑞安府。東晉分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區置永嘉郡,唐改永嘉郡為溫州。即今浙江省溫州市

鎮南軍節度使:與孝宗潛邸同,是今江西省南昌市

授遂安軍(駐嚴州)節度使:嚴州升為建德府。嚴州本名睦州,宋徽宗時平方腊亂之後改名為嚴州。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梅城鎮。

其他[编辑]

宋朝因為皇帝私人原因的州升格為府的情況不僅限於「潛邸」這一種情況。

宋高宗播遷時曾多次駐蹕越州,後來將其升格為紹興府。即今浙江省紹興市

宋孝宗出生於秀州,即位後升格為嘉興府。即今浙江省嘉興市

再比如趙州,因為趙是宋朝「國姓」,所以升格為慶源府。治所在平棘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

参考文献[编辑]

    參:

  1. ^ 鲁延召. 《“岭南第一府”——北宋端州升兴庆府考实》.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陕西省西安市: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2009年第1期): 53–59. ISSN 1001-5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简体中文). 最后,通过分析宋代"潜藩升府"制度及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地位的变化情况阐释其升府原因。……三 端州升兴庆府的原因 皇帝即位后之后,其“潜藩”、“潜邸”,除自身已为节度州外,率先加以军号,然后再建为府。 
  2. ^ 李裕民. 《唐代州制是如何演变为明代府制的--宋代地方行政建置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陕西省西安市: 陕西师范大学). 2001, (2009年第1期): 51–58. ISSN 1001-5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简体中文). 二 宋代府的演变……从升府的原因分析,有以下4种:1.以潜邸升,有22个。2.以出生地升,如嘉兴。3.以建都升。有临安。4.以曾驻跸升。如绍兴。有的出于皇帝的意愿,有的出自地方官民的意愿。原因的多样化,必然加快州升府的步伐。三 自元至明府制的确立…… 
  3. ^ 宋史·本纪第一·太祖一》:「恭帝即位,改歸德軍節度、檢校太尉。」
  4. ^ 《宋史·本紀第四·太宗一
  5. ^ 《宋史·本紀第六·真宗一
  6. ^ 《宋史·本紀第九·仁宗一
  7. ^ 《宋史·本紀第十三·英宗
  8. ^ 《宋史·本紀第十四·神宗一
  9. ^ 《宋史·本紀第十七·哲宗一
  10. ^ 《宋史·本紀第十九·徽宗一
  11. ^ 《宋史·本紀第二十三·欽宗
  12. ^ 《宋史·本紀第二十四·高宗一
  13. ^ 《宋史·本紀第三十三·孝宗一
  14. ^ 《宋史·本紀第三十六·光宗
  15. ^ 《宋史·本紀第三十七·寧宗一
  16. ^ 《宋史·本紀第四十一·理宗一
  17. ^ 《宋史·本紀第四十六·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