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府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府穴
图中红点处为中府穴}
图中红点处为中府穴}
图中红点处为中府穴
/ 繁体中府 / 中府
国际代码LU 1
汉语拼音Zhōngfǔ
所属经脉手太阴肺经
定位
云门下1寸
主治
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
操作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中府手太阴肺经穴名,出自《素问·离合真邪论》,又名膺中俞、膺俞、膺中外俞。是肺经的募穴[1],手足太阴二经之交会[2]

释名

[编辑]

中指中焦,府是聚的意思。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此穴为中气所聚,又为肺之募穴,藏气结聚之处。肺、脾、胃合气于此穴,所以名为中府。又因位于膺部[3],为气所过的俞穴,所以又称膺俞[4]

定位

[编辑]

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距胸骨正中线旁开六寸,仰卧取穴。或由乳头直上三肋,外开两寸,肋骨隙间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脉、腋静脉、胸肩峰动脉、胸肩峰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枝、胸前神经分支、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枝。

  • 《针灸甲乙经》: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
  • 《针灸大成》:云门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

刺灸法

[编辑]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 《素问·刺禁论》: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 《针灸大成》:针三分,留五呼,灸五壮。

主治

[编辑]

功能:肃降肺气,和胃利水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肩背痛,腹胀,呕逆,喉痹,浮肿[5]

  • 《针灸大成》: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哕,欬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欬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注,瘿瘤。

穴性:调理肺气,养阴清热[6]

配伍

[编辑]
  • 《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7],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 《千金方》:中府、阳交,主喉痹。中府、间使合谷,主面腹肿。
  • 《百症赋》: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募犹结募也,言经气聚此。募穴,即是脏腑经气结聚在胸腹部的腧穴
  2. ^ 《素问·水热穴论》王冰注
  3. ^ 膺,ㄧㄥ(ying),胸前两旁肌肉隆起处,相当于胸大肌处。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等所循行经过
  4. ^ 杨甲三主编,《针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 7117006994
  5. ^ 杨甲三,《腧穴学》,上海科技出版社,ISBN 7532302199
  6. ^ 阎润茗著,《针灸临证精要》,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ISBN 7800205525
  7. ^ 背俞,即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