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症状发热血小板过低[*]恶心呕吐腹泻
类型病毒感染Bunyaviridae infectious disease[*]
肇因新布尼亚病毒
治疗supportive care[*]
分类和外部资源
ICD-111D4E
ICD-10A99
ICD-9-CM065.9
MeSHD002044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俗称蜱虫病,是由一种新发现的布尼亚病毒导致的传染病[1]。发病征候包括发热多器官衰竭。实验室测试显示,此病伴有血小板白血球减少的症状。该疾病于2009年首先确认于中国。致病病毒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SFTS Virus),简称“新布尼亚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

背景[编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在2009年尚未知其病原,先前推测病原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2],但在实验室检测未曾分离过该病原。

流行情形[编辑]

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发现病例的中国省份为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省,大多分布在丘陵、林木区以及山区[3]。该六省共计疑似SFTS住院病患有241位,其中171例确诊,21例(12%)死亡,病患多为山林区的农民。在2013年,日本与韩国亦确诊数例并有死亡发生[4]

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原布尼亚病毒分布省份

传染性[编辑]

本病借由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叮咬人而传播病毒,自病患住所饲养动物身上的采集长角血蜱后,检测186只长角血蜱中,有10只(5.4%)带有病毒核酸,但病毒核酸序列接近但不完全相同于患者身上的病毒。流行病学证据显示病毒可人传人[5],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6]。2024年3月19日,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宣布,日本出现首例蜱虫病人传人的病例[7]

临床症状[编辑]

主要症状有发烧、血小板减少、肠胃道症状、白血球减少、多重器官障碍,初期死亡率为30%。

实验室诊断[编辑]

采集病患血清检体,最常见的血液学征象有血小板及白血球减少,诊断方法可直接用RT-PCR检测病人检体是否具有SFTSV的核糖核酸(RNA)。或可用血清学方法,使用ELISA等检测工具来检测病患IgG抗体力价是否有四倍上升或血清阳转的情形[1]

参考文献[编辑]